第二百三十二章 春風起(第1/4 頁)
清軍的大隊人馬雖然跟著和珅從蒙古河南岸撤離了,但一座嶄新的卡倫哨所卻留了下來。這是為了監視北海鎮的動靜,美其名曰“保持聯絡”;那奇泰在此地留下了一百名甲兵駐守。
因為關外八旗仍舊實行“兵農合一”的體制,這些甲兵除了要站崗放哨,還要在蒙古河南岸開荒種地。
二月底的時候,劉錚、新婚的洪大夫小兩口也回來了。與他們同時抵達北海鎮的,還有大批的藥品器械和一套小型化肥生產裝置的報價清單。
趙亮和方化決定先研究一下,一是要選拔技術工人,同時提前為合成氨工廠進行選址。
進入三月,隨著天氣開始轉暖,外東北大地上的積雪開始漸漸消融。一群群的大雁開始北返,天空中時不時的就會響起“嘎嘎”的叫聲。
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一場不亞於大會戰的春耕備耕也拉開了帷幕。
對於肥沃的三江平原來說,民政部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確保開墾出來的土地的熟化程度。而土地的熟化其實就是將生地進行“三通一平”,路通、水通、電通和場地平整,由此才能保證耕地的高產。
去年北海鎮奪取富爾丹城後,年輕的驛丁巴滿貢在入冬前帶著民政的勘探隊伍,踏遍了富爾丹城以北直到興凱湖南岸的廣袤荒原。而陳青松根據得到的勘測資料,在冬季的三個月裡完成了第一批五萬畝高標準農田的規劃設計。
一切的,就是修路。
在民政部派出的辦事員指揮下,那些窩了一冬的大清流民們,懷著吃飽穿暖的渴望,揮舞著鐵鍁鋤頭,加入了修路大軍。與此同時,趙新簽署命令,讓兩地部隊派出官兵輪替,放下武器,拿起工具,加入了春耕的大軍。
經過兩年的不斷學習和摸索,萬造和茂助(這些人的名字之前已經用慣了,大家只要知道他們已經歸化為漢人就好了。)所帶領的農業機械組,已經完全熟練掌握了這些機械的使用。他們分成了兩支隊伍,各自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進行著春耕工作。
生機勃勃的北海鎮外,十幾臺50馬力的拖拉機和四臺如同荒原怪獸般的9620rx,披著醒目的綠色塗裝,拖著寬大的聯合整地機,開始下地耮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地溫回升,使地表土壤提前解凍。
幾天以後,大塊大塊的耕地終於露出了真容,土壤表面顏色深一塊淺一塊的。當低窪地的漬水順著排水溝流走,地表顏色基本一致,表土化開三厘米左右,就可以開始播種施肥了。
北海鎮目前的春耕作物還是以小麥為主,麵食能扛餓啊!麥種是趙新從另一時空買來的品種,前期較抗旱,後期耐溼;生長發育快,頭伏就能成熟,平均畝產能達到四百斤以上。
為了避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地退化,陳青松在去年秋天組織人手準備了大量的有機糞肥。這些有機肥是用秋天的麥草和灌木樹枝切成小段,再按上下順序呈經緯狀堆為一垛,往上潑澆糞尿水令其發酵。幾個月之後,這些糞肥已經被漚幹成了小塊小塊灰黑色的肥料。
負責播種的駕駛員,都是由農機組裡技術最好的車長擔任。一臺9620rx牽引播種機和施肥機時,作業寬度可達15米。負責駕駛的車長要讓播種機筆直前進,行走軌跡避免漏播、重播;在地頭轉彎時必須保持一致。否則播種質量不好,將直接影響產量。一開始還看不出來,等小麥出苗的時候,那可就丟人丟大了!
這是一場人和殘酷氣候的你爭我趕。由於外東北無霜期短,夏季的雨水又多,小麥的春播必須搶種,才能夠確保當年的收穫。
轟隆隆的機器聲背景下,來自河南臨漳的農民朱大貴,正在帶著自己組裡的農民往拓寬的路面上鋪灑碎石。看著遠處耕地裡的那四隻龐然大物,朱大貴此刻心中只有一股興奮。他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