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皇后貴為國母,與皇帝一樣獨一無二,無需劃入品級制度,至於其他妃嬪等級如下:正一品為夫人,包括: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類;正二品為九嬪,包括: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三品為婕妤,正四品為美人,正五品為才人,這三個等級人數均為九人,合在一起統稱二十七世婦;正六品為寶林,正七品為御女,正八品為綵女,這三個品級的人數均為二十七人,合稱八十一御妻。
根據品級的不同,各級宮妃享受的待遇也不同。第一等的夫人是除皇后之外最高等級的人,相當於宰相級別的人,服侍她們的人包括數目龐大的隨侍女官,宮女,針黹婦,雜役等等,加上負責後宮炊事用度的宮女,比一個宰相府的人還要多。另外,還有一些工作是宮女們不能勝任的,於是就出現了由太監們充當勞力的如下機構:
掖庭局:主要負責掌握後宮簿籍;
奚宮局:負責管理後宮的疾病以及死亡;
內僕局:這個機構比較有趣,主要負責後宮的照明系統,照明用具是蠟燭,所以他們就負責管蠟;
宮闈局:這個是最忙的部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秘書處,事無鉅細,全要操心,包括有掌扇、給使等等職務;
內宮局:負責倉庫及出納。
除了這五大局外,皇宮裡還設定了內侍省,共有內侍(長官)四人,內常侍六人,內謁者,監六人,內給事八人,謁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及寺人二人。他們作為太監的管理機構,負責培訓、考核宦官,保證向後妃們提供一流的服務。
太監宮女們伺候后妃,后妃則伺候皇帝。她們的伺候時間集中在晚上,為了體現人人有份,又兼顧尊卑有別,皇帝每月的夜生活安排是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來安排的:每個月的前十五天,月亮越來越圓,而後十五天則漸漸變缺,所以呢,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御妻一直輪到最高的皇后,而十六到月底前則反過來由地位高的輪到低的。其中,皇后的福氣最好,可以在十五、十六獨佔皇帝兩天。而數量最多的八十一個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這九天裡,每九個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
對於這點,唐高宗李治算是最痛苦的,自從接回武氏後,李治每天都想著武氏的花容月貌,心裡哪裡還會裝的下其他女人,這就引起了皇后王皇后和蕭淑妃的不滿,淑妃蕭氏為南朝士族蘭陵蕭氏族人,齊梁皇室後裔,高宗李治為太子時, 蕭氏為良娣。高宗登基之後,進為淑妃,相當受寵。
而王皇后出身於幷州的名門望族。祖父曾是三品高官,父親也官至刺史,為四品大員。王皇后從小就賢淑聰慧,唐太宗的姑母同安公主下嫁到王家,見王家的這位姑娘長得漂亮聰慧,便向侄兒推薦。唐太宗聽從姑母的建議,為兒子李治定下了這門婚事。李治作太子時,王氏為太子妃。夫妻間感情很好,可是王氏一直未能生兒育女,這使李治心中不安,頗為遺憾。因此,李治對王氏的感情日漸疏遠,愛上了蕭良娣。李治當上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大典之後,按慣例把元妃王氏立為皇后。王皇后雖然位居六宮之首,母儀天下,但從丈夫那裡得到的愛仍然少得可憐。蕭良娣也官升一級,被封為淑妃,唐高宗仍然專情於她。這使王皇后十分苦惱又十分嫉妒,她在心中時時想著削奪丈夫對蕭淑妃的專情。不久,機會終於來了。
永徽元年(六五零)五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去世的週年忌日。王皇后隨丈夫及宮妃、文武大臣來到感業寺,為死去的公公祭酒祚福。公公生前的嬪御自然也在隊伍之中。儀式之後,王皇后看到一位俏麗的少婦走到丈夫的面前,娓言傾訴著離別之情,淚珠奪眶而出,抽泣之聲令睹者為之動容,更激起唐高宗的無限憐愛之情,使他悽然淚下。望著這舊情濃烈的場面,一個計謀在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