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2 頁)
在氣候濕潤的南方,洛陽鏟難以發揮作用,一代代盜墓者因此而練就了&ldo;望、聞、問、切&rdo;的絕活。這四項俏皮地藉助中醫&ldo;四診法&rdo;來概括的技巧就是:望,即掌握看風水之術,凡&ldo;好風水&rdo;的地方,地下就容易有大型墓葬;聞,即挖出地下的土聞氣味,精通者能從土的氣味判斷出朝代;問,即走訪鄉村老人,在閒聊古事中獲取墓葬資訊;切,一是指摸捏屍身,獲取從嘴裡到肛門裡的寶物,二是指以手摸墓內物品,即可判斷價值大小。
在盜墓者如此&ldo;精心鑽研&rdo;之下,大批古墓被盜,多少生前威風無限、奢侈無度之人,死後被刨墳辱屍,價值連城的陪葬寶物更被洗劫一空。而且越是皇帝這樣的地位尊貴者,越是盜墓者夢寐以求的目標。出於對墓地被盜掘洗劫的擔憂和忌憚,&ldo;反盜墓&rdo;方法也層出不窮。
最基本的是增加盜掘的難度。比如使用石槨鐵壁,讓一般金屬工具不能破壞;在墓穴邊儲水積沙,遭盜鑿後可以反撲盜掘者;在墓室設定機弩飛箭、伏火毒煙等機關,對盜墓者予以狠狠殺傷。
或者是設定&ldo;疑冢&rdo;,即建立多個陵墓,釋放虛假、混亂資訊,讓盜墓者不能找到真實墓葬所在。據說曹操就有七十二處&ldo;疑冢&rdo;;而那個施琅&ldo;大將軍&rdo;,也有七處&ldo;虛墓&rdo;。
還有蒙古人獨特的喪葬方式。他們的大頭領死後,派重兵在下葬之處大面積封鎖,將遺體深埋,再將地面留下的喪葬痕跡以&ldo;萬馬踏平&rdo;。這樣的做法,別說讓盜墓者束手無策,在那地貌單調的大草原上,就是親身參加過葬喪的人,過些時日恐怕也指認不出下葬處。所以至今,成吉思汗的陵寢所在是海內外史學界爭論不休的一大謎團。
那麼,這樣的喪葬方式,後人怎麼能找到準確地點來祭祀呢?蒙古人自有其獨特智慧:落葬之時,在墓地當著羊媽媽之面殺羊羔一隻,完成葬禮後將母羊帶走;祭祀之日,再將母羊帶來,羊媽媽就會一路哀鳴著奔向孩子被殺的那個地方--也即下葬地。當然,這樣的辨認方法無法傳之久遠。
蒙古族人的這個不留標記、萬馬踏平的方法雖然很保險,但很難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認同、使用,原因很明顯:受不了讓萬馬在墳頭上踐踏倒在其次,關鍵是,建個豪華大墓本來就是宣揚死者的氣派的事,既是向後人炫耀,又是為後人留下紀念,如果一點標誌都不留下,沒人知道,那跟不建有什麼兩樣?極盡哀榮的厚葬而不留名留跡,也跟穿好衣服走夜路、發達了而不回家鄉一樣,一點滋味也沒有嘛!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矛盾,多少王公巨室為既要顯生前尊貴和身後榮耀、又要對付盜墓賊的黑手而躊躇不安。
不過這個問題在皇帝那裡好辦一點,因為除了可動用一國之力精心設計、建造森嚴的墓室,還可以讓後代設立守護機構,派重兵四方把守。
問題是,如果這個皇朝完蛋了呢?比如,清朝覆滅了,清朝皇帝的陵寢在民國還有那份安全的尊榮嗎?
從理論上說,應該還是沒有問題。根據1912年清帝退位時《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的第四條規定:&ldo;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rdo;可是在民國那個中國由近代向現代初步轉型、一切都遠未成熟的階段,多少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的法律都成了空文。從政治意義上說,那是被革命推翻的王朝的陵寢,又不是革命烈士陵園;從文物保護上說,那個時代能有什麼像樣的文博事業呢?故宮博物院在文化界一幫精英的呵護下能建設成那樣,已經是奇蹟了。
二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