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2 頁)
到抗戰勝利三年後、民國覆亡二年前的1947年,這一年是民國高等教育的高峰,中華大地共有大學二百一十所,其中國立大學三十一所,私立大學二十五所;國立獨立學院二十三所,省立獨立學院二十四所;私立獨立學院三十二所,國立專科學校二十所;省立專科學校三十二所,私立專科學校二十三所。全國大學聘任助教以上教師八千九百六十四人,其中教授二千七百人;在校生十五萬五千零三十六人,其中研究生四百二十四人,本科生十三萬零七百一十五人,專科生二萬三千八百九十七人。科學文明和現代思想,在朗朗傳播。
一座座學府,一團團濃蔭;一個個學人,一片片書聲;一個個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學子,在這裡笑過哭過,愛過恨過。大學的話題,有關知識文化的傳承,有關真理智慧的求索,有關社會文明的提升,有關民族精神的進步,有關人類理想的追求,永遠探討不完。
在民國大學的茫茫海洋裡,這裡要說的是一所空前絕後的神話般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二
一所好大學,粗略來說,傑出的教師是條件,優秀的畢業生是證明。
開啟西南聯合大學教師的名冊,其陣容之豪華叫人瞠目結舌。且把只在學術界享有大名者不表,只說今天社會大眾也對其名如雷貫耳的人物,就有:陳寅恪,朱光潛,朱自清,聞一多,錢穆,錢鍾書,吳宓,吳晗,馮友蘭,湯用彤,金嶽霖,熊十力,張奚若,潘光旦,費孝通,沈從文,吳有訓,饒毓秦、葉企孫、吳大猷、華羅庚,周培源,陳省身……
西南聯大的校本部只有一百二十多畝,相當於今天一所中學。在那狹小的校園內,行走著多少聰慧的頭腦;中國最優秀的學者,各學科的泰斗級人物,在那裡觸目皆是。除了西南聯大,還有哪所學校具備如此精良的師資?
再看這樣一些名字及受業學校: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大;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鄧稼先、趙九章、朱光亞等八人,畢業於西南聯大;著名作家汪曾琪,畢業於西南聯大,著名思想家殷海光,畢業於西南聯大;著名翻譯家王佐良,畢業於西南聯大;著名英語教育家許國璋,畢業於西南聯大;著名哲學家任繼愈,畢業於西南聯大,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畢業於西南聯大;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畢業於西南聯大;國家領導人宋平、王漢斌、彭佩雲,畢業於西南聯大……
1940、1943兩屆清華留美庚款考試,十七名考取公費者,西南聯大畢業生佔十一名。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八十一位院士,西南聯大人佔二十六名;院士裡最年輕的三位,陳省身、許寶騄和華羅庚,均為西南聯大師生;這三人再加上姜立夫老教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五位數學院士,西南聯大佔了四席。
首批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五位華裔,陳省身、林家翹、楊振寧、李政道和吳健雄,除了吳健雄出自中央大學,前四人清一色為西南聯大師生。
聯大師生中,後來有一百七十一人成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這所西南聯合大學,只存在了八年;短短八年,向中國的天幕揮灑瞭如此燦爛的星輝。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寇瘋狂進犯,大片國土淪喪。在戰火中呻吟的土地,再也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落入敵手的高校,也只能成為侵略者的教化工具。而且侵略者極恨民族意識最強、宣傳抗戰禦侮最突出的大學,比如南開大學,就被炸得只剩一座樓。
民族危難中,一座座寧靜的大學受到了嚴峻考驗。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