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1914年,時任交通總長的梁敦彥私下說:&ldo;民主就是無主,共和就是不和。&rdo;
至於前清遺老,就更加露骨。遺老勞乃宣於1914年秋,把他在辛亥前後寫下的反對共和、擁護帝制的著作彙編成《正續共和解》,該書認為,&ldo;共和&rdo;的真義其實是在皇帝小的時候,由朝中公卿&ldo;和&rdo;而&ldo;共&rdo;同地幫年幼皇帝治理國家,因此,共和是指君主政體,而不是民主政體;現在搞的共和,是對共和本意的誤解。他主張還政於清室,賜袁世凱世襲王爵。
這番篡改共和內涵、否定辛亥革命、為帝制張目的荒誕言論捎給袁世凱後,袁世凱的反應是:立即請他來京當參政。
勞乃宣的參政沒當成,因為民國已建立三年多,在辛亥革命洗禮和帝制覆亡後的社會發展中,民眾的主流思想畢竟是共和。這股復闢逆流一湧動,立即受到抵制。袁世凱看勢頭不對,就下了一道嚴禁紊亂國體的命令。
但此時,袁世凱的稱帝之心已癢得很了。在討論復闢思潮開始露頭的政事堂會議上,袁世凱說:&ldo;君主嘛,也不是不可以有;但真要有皇帝的話,得找個姓朱的,最好是洪武后人,我看朱總長就可以嘛。&rdo;
&ldo;朱總長&rdo;是指交通總長朱啟鈐,都說他是朱元璋的後代。這番似乎是開玩笑的話,是袁世凱釋放的一個重要訊號‐‐他不反對君主。
在要君主還是要共和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本應旗幟最為鮮明的民國大總統的態度竟如此曖昧。敏感者都明白了他的心思,而主張復闢者大受鼓舞。
在一些人心裡,沒皇帝就不象個國家,沒個磕頭跪拜效忠的物件就總不舒服。太漫長的封建帝制,造就了一些中國人刻骨的奴性,這也是袁世凱稱帝的社會心理基礎。
要成就大事,依靠的不外乎是槍桿子和筆桿子,前者提供暴力保證,後者提供輿論支援。如今槍桿子袁世凱握得緊得很,而筆桿子,自然有守舊者和趨炎附勢者來充當。
在袁世凱稱帝的輿論造勢中,跳得最歡、賣力最多的,是人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楊度。
這個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楊度,少時師從湖南名宿王闓運。王闓運稱自己有&ldo;經史之學&rdo;、&ldo;詩文之學&rdo;和&ldo;帝王之學&rdo;,問他要學哪個;楊度便問何為&ldo;帝王之學&rdo;,王闓運天花亂墜一通扯,楊度傾倒不已,從此醉心於&ldo;帝王之學&rdo;。
自認精通帝王之學的楊度生不逢時。那是一個帝王被歷史淘汰的時代,儘管他為到歐洲考察憲政的五大臣代筆寫過考察報告,儘管他在張之洞和袁世凱的舉薦下為朝中大員講授過憲政知識,但宣統一退位,中國沒了皇帝,他的帝王之學就成了屠龍術;而在民國以來,楊度也深感不得志,他的理想是治國平天下,可袁世凱的總理儘管換了又換,哪有他的份?廢國務院設政事堂之時,他滿以為搞個國務卿沒問題,不料國務卿又是袁世凱的老友徐世昌……
如今袁世凱有意稱帝,楊度認為:自己大顯身手、建立功勳的時候終於到了!
他首先寫下一篇《君憲救國論》,此文講中國老百姓素質低下,不宜於民主共和,只適合君主立憲,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只有帝制才能救中國。袁世凱讀後大合胃口,稱讚他&ldo;真曠代逸才也&rdo;,並手書&ldo;曠代逸才&rdo;四字,製成金匾贈給他。
楊度意氣風發,挑頭招攬一幫名人,在北京駙馬大街成立籌安會。籌安會名義上是&ldo;研究君主和共和哪個更適閤中國&rdo;的學術機構,實際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