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2 頁)
&ldo;對,除了翟讓、李密,瓦崗軍比較出名的還有後來改名李績的徐世績和王伯當。&rdo;就算不是為了自己的隋唐主線,司馬富強對於這些東西也是研究透了的。
&ldo;李績,這個名字很熟悉呢……&rdo;黃志努力地回憶。
張偉忍不住提醒他,&ldo;當然熟悉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英國公李績啊!&rdo;
黃志恍然大悟,&ldo;那就是了,放著這麼一尊大佛的腿你不去抱,想什麼杜伏威呢。&rdo;
司馬富強張大了他本來就不小的嘴巴,&ldo;加入瓦崗軍,走李績路線,我怎麼就沒想到呢!&rdo;
李績之於瓦崗軍,那可是創始人之一,十七歲便隋翟讓起義,能徵善戰。翟讓死後又隋李密,貫穿了瓦崗軍的整個歷史。期間不止一次地挽救翟讓、李密和瓦崗軍,兩代瓦崗軍領袖都對他言聽計從。培養他的好感度和貢獻度便是等同於整支瓦崗軍的。
還不僅如此,在加入李唐勢力之後,不止位列凌煙閣,受封英國公,還被李淵賜姓李,位列三公,出將入相,深受李唐前三朝皇帝的倚重,可謂一生風光,享年七十五歲,在那個年代也是高壽。
真如黃志所說,放著這麼一尊大佛的腿不去抱,何必與北原鎮爭奪一個不受李唐器重的杜伏威。
如果說在李績那裡培養的好感度與貢獻度,能夠先被李淵,後被李世民陣營完全相容。那麼杜伏威的江淮軍貢獻度在李淵那裡最多隻能打個五折,到了李世民那裡,根本就什麼也不是。要知道晚年杜伏威不但不受器重,還因江淮軍舊部謀反而備受猜疑。
茅塞頓開的司馬富強大手一揮,&ldo;走,我們找現在的徐世績去!&rdo;
此時由於承續前一次隋唐主線,司馬富強還是個剛剛被逼離開杜伏威陣營的一介流民,在江都附近無處可去。而瓦崗軍此時已經離開以前活動的永濟渠一帶,於大業十二年十月剛剛擊敗隋將張須陀,攻下了滎陽,在距離江都約一千公里左右西北方,只要沿著隋煬帝開挖的大運河北上就能找到。
既然確定了加入瓦崗軍,那麼接下來必然是李密攻打興洛倉並且開倉放糧的一戰。與此同時,杜伏威的江淮軍陣營也正在忙著攻略高郵、歷陽等重鎮,北原鎮的那些人自然是不會再來攪事,正好讓東海鎮的三人好好地培養與李績的關係。
這時候隋末四大陣營中,也就竇建德稍微清閒一點,而且也是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不過但凡是個有腦子的人,也知道去他那裡只有死路一條。
只要過了這一年,到618年5月李淵稱帝,隋唐主線正式進入初唐階段,李家三兄弟的陣營爭奪將成為新的熱點。而李績也將正式被劃入李世民陣營,隨他連平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園朗、輔公佑等勢力。
可以說,黃志點醒了一直執著於現今四大陣營的司馬富強,並且幫他找到了一條通往還未出現的李世民陣營的捷徑。
自從大業十二年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後,這支勢力便開始飛速發展,連連征伐。此時加入該陣營,正是狂撈李績貢獻度和好感度的大好時機,為屆時在李世民陣營站穩腳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夜隋末選山頭(三)
興洛倉又名洛口倉,由滎陽往西行幾十里,直到黃河與洛水交接處的南岸便是。此倉的選址可謂極佳,南下有通濟渠,北上有永濟渠,沿黃河往東可去海邊,往西可去京城長安,就算要去不在黃河邊的東都洛陽也可沿洛水逆流而上,可謂處於天下水路的匯聚之處,極大便利了城內三千倉窯儲糧的進出運輸。
可以說,興建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也算是隋末農民起義大潮的導火索之一,但大運河卻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