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在船上度過的日子安靜又充實,除去跟著成功研究航海圖,以及學習各種在太空航行時必備的知識,海歌其餘的時間都和他的機器人夥伴在輪船水下二層的小種植園裡度過。
ai系統確實能替代人類,高效率地進行播種、灌溉、施肥與收割工作,但很多時候,海歌更願意親力親為,體驗在人造陽光下勞作的樂趣,並將這樂趣與成功分享。
第四章 火伊人號
再說這艘有著獨特設計風格的生態艇的結構。
如果不把懸掛在船底的輕型助推火箭發射裝置算在內,總高度為10米的船體共分五層。
沒入水下的兩層中,最底層不用問,安裝的是生態艇的核燃料艙、發動機與動力迴圈驅動裝置,這一層給稱為基礎艙。
用強大的核動力來驅使一艘排水量不足05噸的輪船駛進太平洋,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怪事啊,任何人聽了都會嗤之以鼻,認為這無異於拿一整隻香蕉餵螞蟻。
但如果事先說明,設計者的設計目的並非是為造出一艘能在海里行走的封閉式遊輪,而是根據精密計算得出結論,為未來將駛入太空的光速級核聚變宇宙飛船準備充足的燃料,人們的嘲笑就該被驚嘆取代了。要知道對人類而言,他們已將邁進輝煌的23世紀,太空飛行器所用的燃料卻依然是液氫與液氧,這無疑是航天科學家們的一個心病。
生態艇的發動機與一套微型核能發電裝置連線。這套裝置佔地還不足100平方米,卻擁有由完善的燃料元件組成的反應堆,額定容量達到了1000兆瓦。
目前核發電機組處於停歇狀態,一年僅小功率開動一次,以為生態艇儲備足夠下一年使用的電量,並將廢料處理以及熱處理管道與船上的空氣過濾系統、廢水處理系統、通風和溫濕度控制系統相銜接,保證這艘飄在海上的孤船一直維持著宇宙飛船運載艙的生態迴圈模式。
水下第二層全部被綠色種植園佔據,名稱是生活資料艙。這是隻需向一個人供應生活物資的種植園,所以雖然農作物栽種數量少,總產量低,植物品種卻花樣繁多,可謂應有盡有。比如除去糧食作物與果蔬,東麵人造太陽光可直射的區域內,還別致地開闢出了一片花圃。花圃裡種著二十幾種花草,其中一種是海歌上船後,與成功用多頭菊與風信子嫁接培育出來,同株可結出七種顏色花苞的奇異植物,他們稱它為七彩妖姬。
但凡是從土壤裡長出來的東西,基本都能為生態艇作貢獻。比如小麥成熟後除去將麥穗磨成麵粉食用,還能用麥芒與麥麩飼養海豬魚。海豬魚是一種長著豬鼻子的深海哺乳動物,不僅長相似豬,還能提供類似豬肉的嫩肉,而它排出的奇臭無比的糞便,又是品質極佳的化肥,混入糞便的土壤總是特別肥沃。
核發電機組微微一動,便足以帶動整艘船的供氧系統,但除去直接開啟整流罩感受海上帶著鹹腥味的海洋氣息,海歌也喜歡從種植園收集清新空氣。
大量植物的葉綠體在模擬太陽光的照射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透過吸氧管傳輸到生態艇的水上生活層,當海歌閉上眼躺在玻璃舷窗邊時,很容易忘記自己身處的是無人大海。他彷彿在陸地上,正沿一條鄉間小路往前走,不遠處翠綠如綠絨墊的草地上可見農場的房屋,農場裡不時響起奶牛的哞哞叫聲,那種原始而古樸的鄉村美景,令他心曠神怡。
從生活資料艙出入基礎艙,需要使用複雜的指紋與虹膜雙重驗證方式。驗證透過後,用植物偽裝的地板上會翻起一扇僅供一人進出的金屬門。
而從生活資料艙上到水面第一層,也就是迎客艙,既有電控升降梯,也有一道爬滿常青藤的螺旋形鐵梯,海歌喜歡從旋梯往上走。
生態艇上的廚房和起居室都在迎客艙一層,起居室後還隔出了一間閱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