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但是,戚繼光在這一戰役中肯定也清楚地認識到明軍的弱點。原先的衛所部隊已經不堪迎敵,於是他向胡宗憲提出訓練新軍的想法。在這份建議中,戚繼光尖銳地指出明軍的弊病:&ldo;現在,官兵們都不聽指揮,很少訓練,軍心不穩,軍令不知。行軍也不帶軍糧和炊具,打戰時又沒有號令,駐守時也不築營壁。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夠抵擋武藝高強、身經百戰而且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呢?&rdo;戚繼光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拋開原先的舊軍,重新練就一支新的軍隊,以御倭患。據說,胡宗憲初見戚繼光的練兵建議時,將它往地上一丟,說:&ldo;我以前也練過兵,浙江兵如果可練,我早就練了,還等你來。&rdo;事實也確是如此,在戚繼光之前,練兵的呼聲並不低。俞大猷、譚綸等將領都提出過練兵之建議,胡宗憲甚至曾募勇士千人,日夜訓練,但收效不是很大。不過,胡宗憲最後還是同意了戚繼光的練兵建議。然而,戚繼光還未來得及實施其練兵想法,而倭寇與明軍之間爆發了岑港之戰。
岑港之戰發生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此前,倭寇因其最突出的領袖&ldo;五峰船主&rdo;王直已被胡宗憲誘捕,氣焰被打下去許多。以毛海峰為首的餘倭盤據岑港,聲稱要替王直報仇。岑港位於舟山島的西面,周邊羅布著為數不少的島嶼和港灣,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從嘉靖三十七年春,胡宗憲即調兵遣將,準備圍攻岑港,肅清殘寇。戚繼光受命率所部參加戰鬥。夏天,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大批倭寇又至台州、溫州沿海。戚繼光受命自舟山西援台州,而後跟蹤倭寇至溫州,在盤石衛(在今樂清縣境內)的烏牛、十里橋、白塔連打了幾個勝仗,迫使倭寇向大洋逃遁,不敢再犯。戚繼光在秋天的時候重新參加圍攻岑港的戰鬥。
由於此役長時間沒有進展,朝廷將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把總劉英都撤職,嚴令他們戴罪立功,限一個月內拿下岑港。隨著限期的一天天接近,明軍與倭寇的交戰也越來越劇烈。最終,戚繼光身先士卒,率兵猛攻,明軍以極大的代價拿下了岑港。殘寇被迫逃往舟山島北面的柯梅山中。收復岑港後,戚繼光官復原職。
------------
平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2)
------------
戚繼光在御倭的戰爭中擔當越來越重大的責任,他開始實現當初提出的練兵計劃。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在浙江義烏縣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軍隊。這支軍隊全由經過嚴格挑選的農民、礦工組成,組織嚴密,僅僅訓練幾個月,便成為一支以一當百的勁旅,號稱&ldo;戚家軍&rdo;。隨著明軍在寧波、紹興一帶的軍事力量的增強,倭寇刻意迴避明軍主力,轉而騷擾浙江南部的台州、溫州一帶。嘉靖三十九年(1560),戚繼光充任台州、金華、嚴州等處參將,等於將他的防區南移了。嘉靖四十年(1561),戚繼光準確判斷敵情,指揮有方,連戰連捷,在臺州一戰中重創倭寇,基本肅清了浙江沿海的倭患,史稱&ldo;台州大捷&rdo;。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大舉進犯浙江,一時數十處地方出現警情。據當時各地的情報統計,來犯的倭寇船隻有數百艘,人數達一兩萬人。倭寇分兵數處,以小股軍隊襲擾寧海、奉化,大部隊進犯臺州。戚繼光當時得到胡宗憲的指令是:&ldo;賊寇雖然分頭入侵,千萬不可分兵應敵,中了他們的奸計。應該集中兵力,先摧毀其中最大的敵人,然後依次剿除餘寇。&rdo;戚繼光對這個方針心領神會,便在臺州府配備必要的兵力,命其堅守,自己率主力圍剿侵擾台州府北面寧海縣的倭寇。侵擾寧海的倭寇在得知戚繼光軍隊來援的訊息之後,立即逃走。此時,從台州府東面桃渚所入侵的倭寇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