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胡宗憲考中進士後,被安排在刑部觀政,學習政務。從此,胡宗憲開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憲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縣令。上任後,他就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幹。他先組織廣大人民撲滅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災,後又對益都當地的強盜進行招降。盜賊在益都為害多年,胡宗憲用安撫勸降之策,不僅使群盜解散,還將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編為義軍。胡宗憲日後抗擊倭寇的文韜武略,在治理益都時就已初步展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憲母親去世,他奔喪回績溪故里。兩年後,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憲前後在家鄉為父母守孝長達五年。在這五年中,他刻苦攻讀《大學衍義》、《武經七書》等書,學識大為長進,為日後大展鴻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胡宗憲進士出身,先任益都知縣、餘姚知縣,後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整軍紀,固邊防,為明王朝的邊疆穩定作出了貢獻。嘉靖三十年(1551),胡宗憲又巡按湖廣,參與平定苗民起義。在胡宗憲踏入仕途這十多年裡,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政績顯著。他的從政經驗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世宗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按理說,一個巡按監察御史,並不是多大的官,不值得大書特書。但是,這個任命對胡宗憲來講卻意義非凡,這一任命決定了他的前程和他的後半生。歷史給胡宗憲提供了一個舞臺,他可以由此建功立業,眨眼間功成名就;他也可能面臨徹底的失敗,背負禍國殃民的千古罵名,功名利祿煙消雲散。這還要從明朝的倭患談起。
元末明初,島國日本由於多年的戰亂,使得很多戰敗的將領、武士和破產的農民等無以謀生,紛紛逃亡海上。同時,中國原本割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方國珍部在被朱元璋打敗後,其殘餘力量流竄到海上,還有兩國的不法商人也夾雜其中。這樣,幾股勢力互相勾結,形成龐大的海盜集團。他們經常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瘋狂的侵擾和搶劫,這就是所謂的&ldo;倭患&rdo;。東南沿海地區的百姓備受其苦。到了嘉靖時期,倭患已經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後來華朝貢貿易,因市舶司的太監對待不公,互爭貢使資格,引發大規模的仇殺,史稱&ldo;爭貢之役&rdo;。此後不久,明朝罷市舶司,並嚴申海禁。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誘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鋌而走險,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驟然加劇,而浙江和南直隸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可見朝廷對他寄予厚望。胡宗憲也感到責任重大,臨行前立下誓言:&ldo;我這次任職,不擒獲王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rdo;上任伊始,胡宗憲針對轄區內明朝官兵紀律松馳、軟弱渙散的積弊,以嚴明賞罰為手段,大力進行整頓。透過胡宗憲的努力,明朝官兵的軍容、軍紀有了改觀,士氣也逐漸有所恢復。
不久,工部右侍郎趙文華受內閣首輔嚴嵩的推薦,以祭海神的名義,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趙文華是嚴嵩的義子,為人奸詐驕橫。他排擠、陷害忠良,浙江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都先後因其陷害而被殺。如何和這種人搞好關係而不致於誤了正事,胡宗憲對此非常清楚。因此在與趙文華共事的過程中,胡宗憲謹慎小心,有時甚至行事圓滑,最後不僅沒有受到趙文華的阻撓,還得到了後者的讚賞。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憲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此時,胡宗憲可以調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權力要比一般總督大得多。
胡宗憲知道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