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洪武朝兩次碰壁。洪武十五年(1382)十二月,由於大臣吳沉、揭樞的推薦,朱元璋下令讓方孝孺進京陛見。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門召見了方孝孺,方孝孺的才學和言談舉止都令朱元璋感到滿意。朱元璋當廷要方孝孺作《靈芝甘露論》一文,方孝孺才思敏捷,下筆千言,一會兒就寫好了。朱元璋閱後驚嘆到:&ldo;異才也!&rdo;朱元璋回頭問揭樞:&ldo;方孝孺和你相比,如何?&rdo;揭樞說:&ldo;他的才學是臣的十倍。&rdo;朱元璋點頭表示贊同。朱元璋還讓方孝孺去見了太子朱標,對朱標說:&ldo;此莊士也,當老其才,以輔汝。&rdo;也就是說方孝孺是個有才華的君子,但還是等他的才幹再歷練歷練,將來可以輔佐太子執政。朱元璋沒有授予方孝孺任何官職,就讓他回鄉了。但是,方孝孺還是給皇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後來,方孝孺被仇家所牽連,卷進了一場官司當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見名單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將他釋放了。
方孝孺滿腹經綸,多想一展才華,為國家做點事,但第一次召見就無功而返,心裡感到失落。不過,方孝孺畢竟飽讀詩書,很快就坦然接受了沒被起用的事實。返回故里後,方孝孺又回到了自己平靜的閒居生活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方孝孺都過著一種清貧寧靜的讀書生活。表面上看,方孝孺忙於著書授徒,並時常在他講學的石鏡精舍與眾多好友名士談古論今,詩歌唱和,生活得悠然自得。這段時間他在學術上也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果,先後撰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多部作品,還寫了大量的詩歌。但是,在方孝孺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很渴望能夠有一番作為。在他這段時期所寫的詩歌中,方孝孺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除夕夜,他已經三十歲,想到孔子說的&ldo;三十而立&rdo;,方孝孺對自己一事無成頗感不安,有詩記雲:
三十知未老,已難同少年。
功名謝時輩,心事愧前賢。
早就到了建功立業的時候,自己還在蹉跎歲月,方孝孺的內心既慚愧又苦悶。這時,他正在生病,詩中寫道:
良醫難治病,學道不能行。
瘧疾何須患,吾心病未輕。
方孝孺覺得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病。心病是什麼呢?就是他平生刻苦學習的&ldo;道&rdo;沒有實行的機會。
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再次因朝中大臣的推薦,受到朱元璋的召見。這次朱元璋還是說:&ldo;現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時候。&rdo;最後,朱元璋礙於朝中大臣的多次舉薦,就授方孝孺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職位。這只是個剛入流的從九品學官。以方孝孺的才學和人品,授予他這樣的職位,可見在朱元璋的心裡,此時還真沒到方孝孺施展才華的時候,但方孝孺已經三十六歲了。次年正月剛過,方孝孺就攜帶家眷踏上旅程,前往漢中赴任。當時漢中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史載&ldo;水土暴惡&rdo;,但方孝孺毫不為意,堅持跟學生每天講課討論。方孝孺的講學在當地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年後,在蜀王朱椿的再三懇請下,方孝孺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師。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與他的父皇、兄弟多有不同,為人隨和,重視教育,對名士和學者也很尊重。在蜀王府的數年,蜀王一直很敬重方孝孺的道德和學問,命名方孝孺讀書之廬為&ldo;正學&rdo;,方孝孺因而被後人稱為&ldo;正學先生&rdo;。期間,方孝孺曾特地前往茂州參拜宋濂墓和居喪守孝的宋濂子孫。後來,在方孝孺的影響下,蜀王幫助宋濂長孫宋懌將他的一家和宋濂墓都遷到了成都。
方孝孺任職漢中五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