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官窯(第1/2 頁)
轉眼之間,到了中秋節,白天金陵府的很多名流和古董藏家都陸續來了陳府。
本來陳府就面積很大,附近百姓也都來看熱鬧,家丁們開始佈置花燈。
陳龍和幾個年紀比較大的古董行前輩坐在一個長桌子後面的椅子上,陳二爺和六爺幾人也都坐在四周。這時候已經上午九點多了。
一開始流程是金陵的百姓來鑑寶,每人拿著一些古董來讓鑑定真偽和價值。
這些百姓手裡的古董有的是祖傳的,有的是這些收藏愛好者自己古董店裡淘的,自己也不知道真假。
金陵府六朝古都,民間流傳古物甚多,而且江南富庶,大藏家比比皆是,這些人也愛一起交流,也愛熱鬧,也會好奇別人手裡有什麼寶貝。
這裡也不乏盜墓賊拿著挖出來的東西來湊熱鬧,萬一被哪個老闆看上了,還能賣個好價錢。
這是晚清時期,離清早期康熙,雍正,乾隆,年代很近,那三個朝代生產了大量精良瓷器,也很多官窯流落民間。
中國瓷器的“官窯”之路是循著強化君權的道路行進的。
唐代時期沒有固定的官窯,不過河北生產的邢窯,進貢朝廷,算是官窯雛形,邢窯是白瓷,沒有顏色,類銀似雪。當時武則天大盈庫專用的邢窯瓷器,底部都刻著“盈”字,這個盈字最後一筆刻得很有特點,是反著寫的一筆,我都懷疑是不是當時的什麼記號。
邢窯有個鑑別要點,它瓷器是白色的,但是在瓷器的轉折之處,會泛湖水綠色,很漂亮,這點目前很難仿製,仿的也不太過關。
中國古代的君權實際是從宋代開始加重的,以皇帝架空三省六部和廣授使職為表現,而“官窯”概念的正式出現也正是在宋代。
宋代以前,瓷器供應宮廷使用的方式是“貢瓷”,也就是各地的知名瓷窯生產出的最高階瓷器貢給宮廷使用。
當然這種“貢”,對於瓷窯來說並不一定意味著經濟負擔,因為它更多地像是一種“買賣”,這些“貢瓷”還是有地方政府買單的。因此,“貢瓷”實際屬於一種官方的專項採購。
而生產“貢瓷”的瓷窯,在完成了“貢瓷”的生產任務外,它自己的生產經營並不受影響,所生產的非“貢瓷”可以任意出售。
宋代加強君權,“貢瓷”模式就開始被另兩種制度性的模式取代。首先出現的是“制樣須索”模式,這屬於官方出樣定製的一種定向採購。
它由宮廷提供“樣式”,承做的瓷窯在地方政府的監督下,嚴格按照“官樣”生產,產成品完全銷售給宮廷不能流入民間。
宋·莊綽《雞肋編》記載:
“處州龍泉縣……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宋代是個文人氣很濃的時代,尤其宋徽宗趙佶本人就是是丹青高手,還寫的一手好字,他創造的瘦金體天下聞名。
皇帝的審美會影響民間,尤其瓷器,所以宋代生產的瓷器最美和雅。
宋代以前,瓷器供應宮廷使用的方式是“貢瓷”,也就是各地的知名瓷窯生產出的最高階瓷器貢給宮廷使用。
當時的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瓷器都進貢朝廷。
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宣(和)、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
澄泥為範,極其精緻,釉色瑩澈,為世所珍。
後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官窯”比舊窯大不矣!餘如烏泥窯、餘姚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從宋徽宗開始,皇帝終於直接把自家用瓷的生產在制度上“壟斷”和“獨尊”起來,“官窯”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