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讀書人何知府(第1/2 頁)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句明代官員曹學佺的詩句,以前我甚至都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詩寫的頗具諷刺意味,表達了一種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這現象從古到今。 大致意思是那些市井上普通底層人往往更具仁義之心,而一些博學多才的讀書人卻可能表現出令人失望的負心之行。 這句詩詞出處兩個版本,我還是喜歡這一個:明代天啟二年,曹學佺被任命為廣西右參議。在桂林任職的時候,皇室宗親們驕橫跋扈,他們的奴才更是在街上縱犬逐人。一個秀才因無法逃脫惡犬的追逐,被惡犬咬傷而危在旦夕,情勢危急,有性命之憂。 路人紛紛驚恐躲避,這時,一位屠夫見義勇為,挺身而出,一刀將兇猛的惡犬砍死,救了這個被咬的秀才。 憤怒的奴才們將屠夫和秀才一同綁架送交官府,聲稱要懲治屠夫殺犬之罪。 曹學佺作為審判者,面對這一案件,他判定屠夫無罪,並裁定這個皇親需賠償秀才的醫藥費。 這個裁決令皇親們不滿,於是他們收買了秀才作偽證。 在第二次審理中,秀才卻出爾反爾,聲稱自己與狗嬉戲,將殺狗責任推卸給屠夫。面對這種顛倒黑白的偽證,曹學佺的怒火被點燃,他更憤怒和驚詫這個秀才的忘恩負義。 在審訂卷宗的時候,他大筆一揮,以鏗鏘有力的筆觸寫下了兩句話: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個曹學佺是個懂得“義”的讀書人,還是有氣節的官員,還是個藏書家,博學多識,也很有民族大義。 史載,他得罪魏忠賢黨,被劾去職,家居二十年。清軍攻入閩中,曹學佺香湯沐浴,整頓衣冠,在西峰裡家中自縊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聯: “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 他一生著書三十多本,我想以後空閒了要一一拜讀。 何乾元不是曹學佺,人與人是不同的,官與官也是不同的。 也許何知府也會秉公執法,可是要是面對強權和外族入侵,估計他肯定變節,他的人格操守堅韌程度需要危險指數衡量。 現在何乾元這個讀書人已經不想啥仗義和啥恩義了,更別說民族大義,他要在仕途往上爬,送禮買官他需要錢,需要很多錢。 他現在也不是讀書人了,他是朝廷命官,四品大員。甚至覺得所謂的義氣是可笑的事情,那是匹夫之間的薄弱之交。 歷史證明讀書人要是想幹壞事心思很細,而且下手更歹毒。 何乾元現在不僅僅是一個讀書人,還是一個知府,還是一個想繼續往上爬的缺錢的知府。 他居然從審過的綁架案裡面,想起了綁架親侄子,圖謀幫過自己的岳父。 對,就用綁架勒索財寶,把侄子綁了,陳家唯一的孫子,換青銅器和金條…… 萬一洩露怎麼辦?那就一不做二不休,拿到錢就撕票。 他還讓師爺帶著腰牌,如果金陵發生意外被擒,拿腰牌找地方衙門通融,給陳府施壓。 這個何乾元是心地歹毒,做事心狠手辣,符合讀書人變質後的操作。 也許會說何乾元無德無義,可是啥叫德?啥叫義呢? 我們在評判一個人的品德時,不能僅僅依據其學識的高低,更應看其對正義和良知的堅守。 有些人雖然有學問,但並不一定有道德,就像那些昧著良心給轉基因糧食和把預製菜賣給孩子們吃而站隊的學者,像那些拿著天價掛號費在國難時候帶貨賺錢的專家,當然它們背後也都是因為龐大的利益集團操控。 五千年曆史證明,國難財並不好賺,歷史會記住的這些人的無恥,連我這無聊寫小說的流氓,翻翻歷史,都會罵幾句那些發國難財和害苦人民的敗類! 而有些人雖然沒有學問,但卻有仁義之心,我每次看新聞都被一些小人物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義舉感動著,甚至心久久不能平靜。 義,最早見於《管子》“禮義廉恥”。義者,宜也,本意是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 在古代,人們認為義是一種道德準則,是人們應該遵循的行為規範。 書中的六爺是義薄雲天的大哥,陳二爺胸有大義,老李和查干他們面對危險也義無反顧! 甚至陳龍一個盜墓賊年輕時候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