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改革成效(第1/2 頁)
新年之前,趙盞甦醒後首次議事。過去一年,左右丞相召開的議政次數不多,沒有什麼新政推行,全是按部就班的執行早前的改革。趙盞歸來,人心安定。七位宰執均面帶喜色,一同對趙盞行禮。趙盞還禮,示意各位坐下。環視這些大宋肱骨重臣,對趙雄說:“趙相見老了。”趙雄說:“臣本年老,見老實屬正常。”他還想說什麼,喉嚨一哽,說不出來。到底趙盞為什麼昏迷?民間百官都不信只是摔倒這麼簡單。趙雄起初猜到或許是因為歸還軍中兼併耕地導致的後果,說不定官家盛怒之下動了手。趙雁執政後,立刻下達軍令歸還耕地,便印證了他的猜測。若非自己逼迫太子,怎會有此等災禍?自己不但是害了太子,說不定還要斷送了整個王朝的未來。一年來夜不能寐,深感愧疚,怎能不見老?幾位宰執同心協力,勵精圖治,好在整個國家運轉正常,風調雨順,沒有出現大問題。現在看趙盞,生龍活虎,精神狀態極好,全放下了心。趙盞知道趙雄想說什麼,他道:“喝多了,摔一跤,睡了一整年,辛苦各位了。”趙雄明白趙盞的意思。按照朝廷給的說法,就是這個說法。過去的都過去了,不必細究。他說:“太子醒來就好。”趙盞說:“醒是醒了,耽擱了不少事。今天召集大家來,主要是想了解過去一年的軍政國事。改革是否正常完成,有沒有什麼難以決斷的事。” 他問趙汝愚。“鐵製農具替換的怎麼樣了?”趙汝愚說:“今年春耕之前已全部替換,效果非常明顯。臣在秋收時讓戶部單獨統計過,不算軍中歸還的耕地,粟米收入比前年提升了兩成。算上軍中耕地,粟米收入又增加一成。國家糧食儲備充足,各地常平倉皆補充完成,糧米市價穩定。”趙盞問:“去年的氣候怎樣,有沒有水災旱災。”趙汝愚說:“去年風調雨順,也是增加收成的原因。但臣估算,縱然是碰上尋常災害,全國糧米產出也不會比往年低。這三成粟米,是儲糧的保證。”趙盞說:“這還好。”趙汝愚說:“多虧太子德政,官家帶頭歸還耕地。於國於民,都有天大的好處。”趙雄說:“去年春季,劃出了十萬畝耕地,五萬畝種植棉花,五萬畝種植亞麻。”趙盞問:“做成棉衣了嗎?”留正說:“按照太子的計劃,已做成棉衣發給了西北的將士。實際做棉衣與當初的估算略有差異。五萬畝棉花和亞麻做成棉衣棉褲,棉帽,手套,棉鞋,共十萬套,少部分將士沒分到。李帥那邊會有安排,比如不需要在冬季野外巡邏駐守的將士可以緩發。”趙盞說:“那就商量商量,明年還能給我增加多少耕地種棉衣?”幾人互望一眼,王淮說:“三十萬畝可夠了?”趙盞略微驚詫,隨即微笑道:“怎麼這般痛快了?”王淮說:“軍中歸還的耕地列入稅收,糧米充足,增加了許多收入。三十萬畝要是不夠,還能再增加。”趙盞說:“四十萬畝。不再種植亞麻,全部種植棉花。”王淮問:“全部種植棉花?那麻布該怎麼解決?”趙盞說:“以後用棉花紡成棉線,棉線做成棉布,用棉布替代麻布。”王淮說:“這沒人嘗試過,一旦出了紕漏,明年大批棉花無法做成棉衣棉褲,必定會耽擱了軍中補給。”趙盞說:“臨安城還存有些棉花吧?”趙汝愚說:“庫中還存幾千斤。”趙盞說:“給我找五十名聰明些的紡紗工匠,我教他們。教會了他們,由他們教給別人。”趙汝愚說:“臣讓工部安排。” 趙盞道:“江西如何了?”范成大說:“江西災後重建非常順利,流亡百姓歸來,各地移民,江西人口增加了四萬戶。財政收入接近災前水平,糧米收入為災前七成。理學興盛,增設書院,文人士子趨往。轉運使朱熹居功至偉,且在吏部幾次評定全優。”趙盞說:“加...”他猶豫了下。“加朱熹敷文閣學士。”這是正三品的加官,著紫衣,金魚袋。在封疆大吏的文臣中,高人一等。敷文閣學士雖然只是加官,畢竟是一大殊榮。朱子博學,學士也恰到好處。趙盞問:“取士如何?”王淮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