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第1/2 頁)
「他捧你,你當然為他說好話。」趙玉想想後道:「重新擬旨,官不變,但把實權都給扣了先發派到禁軍中。另外送匪徒還鄉,另一干匪將真有本事,朕也敢用。」
「是!」
「還有,叫歐陽立刻上朝會解釋。這事鬧這麼大,難道還能遮人耳目不成。」趙玉想想後道:「讓他自己機靈點,到了朝會就不是朕想保就能保的。」
「是!」
第111章 軍火生意
皇家報加開專版很詳細的述說了本次遭匪的經過,從展銘力擒吳加亮開始。也描述了陽平一日三驚的景象。最後知縣歐陽率領大家和眾匪鬥智鬥勇,在新皇的恩威之下,終於降服這夥匪徒。
這些描述很輕巧忽略了聖旨之事。只說歐陽唱空城計,展示威力之後,和匪徒們定下賭約。結果三勝二負,匪首們投降。
趙玉等九公公唸完,不等大臣們議論喝道:「宣陽平知縣。」
「知陽平縣事令歐陽見過陛下。」
張邦昌打頭陣出首道:「陛下,歐大人身為一方父母官,臨了假傳聖旨降服匪徒,雖有大功。但如同歐大人上次在廟堂所說,此風不可漲。錯即是錯,還望陛下給予責罰,以掩天下人之口舌。」他聰明瞭,用歐陽上次的案例來壓抑歐陽。歐陽上次就說按照律法責罰了那個孝子,為的是抑制此風。而今歐陽假傳聖旨,雖然和孝子一樣,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不能不懲罰。
趙玉問:「大理寺卿,假傳聖旨按律當如何處置?」
「回陛下,歐大人是保安大夫。罪減三分,按律當流放嶺南。」大理寺少卿補充道:「但微臣看此事也是歐大人為保一方百姓,無奈之舉。看宋匪流毒十餘州,無人敢擋其鋒……」
趙玉喝問:「你這是在替他求情?」
「微臣只是以事論事。」
工部尚書出首道:「陛下,臣本分說。本次歐大人亦是無奈之舉。由於舉辦武舉,陽平東西城門,城牆破敗不堪。百多鄉兵無險可守,如何防得數千善戰馬匪。」
戶部尚書道:「陛下,臣派人查知,陽平正在擴充新城,早有毀城牆的意圖。城防破敗,非武舉之過。」
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劉延慶出首道:「回陛下,末將認為歐大人無論有萬般過錯,但畢竟以陽平之微薄之力,護百姓一方。功績甚大。可獎不可懲。」
張邦昌一邊冷笑:「你兒子劉光世得了人家好處,你當父親當然這麼說。」
「我是以事論事。再說,我兒子得了榜眼,那是公正出來的。你根本就不知道要捕殺宋匪需要多少人馬、要耗費多少糧草金錢。站著說話不腰疼。」
馬帥出首挺自己人道:「他家丁弄瞎人眼睛,沒想到自己眼睛長到頭上去了。」
「你……」張邦昌大怒。
御史中丞王黼出首:「難道為了功勞就可以假傳聖旨嗎?」
「哪裡假傳了,後來陛下不是招安了嗎?」
兩邊開始了爭吵,新皇登基以來廟堂第一次出現了吵鬧。以前多是蔡京一夥人、高俅一夥人、童貫一夥人,還有梁師成一夥人,對互相看不順眼造成了。而今天則是比較立場鮮明,也說不上誰有多少私心,說歐陽有功勞的多是將領,一來是因為他們瞭解宋江的厲害,二來這次歐陽有功不賞,下次他們有功可能也不賞。三來,歐陽舉辦武舉時候,特別重視將領們的意見,大都將領對歐陽都有好感。
而張邦昌有私心也是為了制止歐陽功勞過大擠身朝堂。歐陽在陽平的口碑和別的地方不太一樣,別的地方好官是因為勤政愛民,體恤百姓。而歐陽這邊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前者是苦幹,後者是能幹。能幹之人總是被人嫉妒幾分。再說歐陽確實被捏實了把柄,雖然皇家報沒說,但大臣們都早知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