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教鞭》(第1/3 頁)
昨兒馬衛都便把稿費給送了過來,還順帶著催催稿。
這承諾的話啊!千萬別張嘴就來,說的輕快收回來就太難了,駱濤是見識了,沒辦法答應人家的事,不能光說說不算數吧!
只好提筆寫個新故事,還好要寫的小說和《山遙路遠》文風上一脈相承,寫起來也沒有多大難度。
“一九七五年,我在生產隊已經幹了七年。砍壩,燒荒,挖穴,挑苗,鋤帶,翻地,種穀,餵豬,脫坯,割草,都已會做,只是身體弱,樣樣不能做到人先。”
是的,這部小說的開頭就是這樣,這以上的農活駱濤也曾幹過,就算沒有做他也曾見過。
這不是駱濤的知青經歷,這是上千萬知青的縮影,主人公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駱濤想著他三年的知青歲月,回想那塊曾經燃燒著他的激情,同時又錘碎他理想的地方。
想著他曾經聽到的許多關於知青的傳說,那些無從考據的風情逸事。
駱濤便下筆如有神,一點點把一個瘦弱且又堅強的老杆給勾勒了出來。
他幸運的被選去一所高中當老師,到了那他才發現教的學生,居然是一群差不多半文盲的初中生,連課本中的字都認不全。
學校窮的沒有多於的紙張可以供給學生使用,但又多到隨處可見寫滿了批判的語句。
駱濤要把老杆的硬骨和對那群孩子的愛放大,一切事物都應該去放大,只有放大了才會有人去關注。
老杆是位勇敢者,是一位教育戰士,他敢於反對陳舊,也敢於創新,更敢於獨樹一幟。
他為了那群孩子,可以犧牲掉自己的前程,也不怕被人貼大字報或批鬥遊街,他不想教出一群只會念教條的信徒,他想要教出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份子。
他看到那一雙雙對知識渴望的眼神,讓他不得不拿起勇氣,與那些陳舊去做鬥爭。
最終他失敗了,他走了,只留一本字典。
老杆和他留下的那本字典改變了另外兩個人的命運,王福和來娣初中畢了業也當了知青,但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學習。
一九七七年冬恢復高考,他們都雙雙考上了西南某所高校,他們用努力證明了老杆是對的。
這是阿城先生“三王”中的《孩子王》,一樣的開頭不一樣的發展和結尾。
駱濤寫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才把這本原來只有萬餘字的小說,給大刀擴斧的修改加工,演變成了一本全新的小說。
駱濤還給它取了另一個名字——《教鞭》。
看著窗外燦爛的陽光,駱濤起身伸展一下腰肢,活動活動全身,他希望這本書的發表能改變一些社會現狀,而不是隻改變了小說中老杆和王勇、來娣的人生。
窮什麼也不能窮了教育,這年月都改變人命運的途徑就是讀書,或者做那被輕看的二道販子。
“寫好了嗎?”朱霖在炕上一直逗弄著小十月,見駱濤起身便知道他應該寫的差不多了。
“好了,就等老馬來催稿了”駱濤回過身也逗著小十月,邊回覆朱霖的問話。
“哦……哦”
“嚯,這小子要想說話啊”駱濤對著朱霖說道。
“又沒有了正行,他才兩個月大,那有那麼快說話”朱霖白了他一眼,便也伸手逗小十月。
生孩子就是來玩的啊,大號練廢了再練小號。
夫妻倆就這麼開心的逗著小十月。
下午時分馬衛都便帶了一箇中年男子過來。
昨兒馬衛都下了班就來了,兩個人約好在今兒下午來,稿子就可以完成交付給他。
他們帶了一些禮品和樣本書,一般都是先在報紙上連載,只要反響好才會出紙書,這一點可沒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