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2 頁)
朕稍一點頭。&ldo;咱們現在的步兵、騎兵、弓手,各有幾何?&rdo;
李囿趕忙報了個數。崔英跟在他後頭,把增援的兵力也報了上來。最後謝鏡愚補充道,遠在隴右的黨和已經得到訊息,松府和龍州的駐軍肯定在趕來路上了。
朕就知道把監軍一職交給謝鏡愚準沒錯。現下我朝兵力已數倍於吐蕃兵力,再不打勝仗簡直說不過去。
李囿、項寧等人訊息相對滯後,如今才知道朕打算做什麼。&ldo;陛下準備實在堪稱萬全。如今臣瞧著,不論吐蕃想幹什麼,他們都討不了什麼好處。&rdo;李囿道,長舒了一口氣。但想到朕如此大動干戈必然是想治標治本,他又顯出了犯愁的神態。
朕知道他愁什麼。吐蕃騎兵跑得實在太快,便是我軍兵力佔有絕對優勢,也不能打個全殲的大勝仗。而若是想要全殲敵軍、或者至少殲滅大部分,說不得要效仿一下吐蕃,來個背後包抄……
&ldo;李節度使,&rdo;朕吩咐李囿,&ldo;即刻寫信發給前線諸城,無論吐蕃如何叫陣辱罵,都要堅守城池。再多派點探子出去,一定要摸清吐蕃大軍所在。&rdo;
&ldo;臣領旨。&rdo;
李囿立馬介面,朕便轉向項寧。&ldo;項將軍,援軍約莫還要二至三日才能到前線。而此間,朕要你點齊所有弓手,於城牆上列陣,迫使吐蕃無法於近處攻城。若是有投機之類,也全數備上。重甲步兵統統點齊,只待援兵一至,便可派上用場。&rdo;
項寧也領了命。&ldo;陛下可是要引吐蕃大軍近前、再包圍他們?&rdo;他嘗試著問。
朕沒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冷不丁地轉向第三人:&ldo;慕容將軍,你最多能帶多少兵力?&rdo;
&ldo;回陛下,吐谷渾人口遠不如本朝,臣至多帶過五千人。&rdo;慕容起有些不明所以。
朕思量了一下。吐蕃此番估計有一二萬兵力,五千斷後還是少了點,加上鐵蒺藜之類的暗器可能都不太夠用。若要在不影響正面進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避免傷亡……&ldo;朕給你八千,你能帶麼?&rdo;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
慕容起面上全是不敢置信。反應過來之後,他立即起身,一撩下擺,撲通跪下。&ldo;陛下厚望,臣必不敢負。&rdo;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話說到這份兒上,朕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無非是先堅守城池、引出敵軍主力,而後再以本朝大軍列陣,威懾敵方。吐蕃還不知道有這麼多兵力在等著他們,乍一發現我朝不僅早有準備、準備還如此充分,士氣必然受到打擊。趁此機會,我方便可大舉進攻包抄,最後再斷敵軍後路,形成合圍之勢。
李囿諸人不見得想不到這種法子,只不過先前的軍力不夠布這個大陣、他們也不敢讓慕容起做斷後這麼關鍵的一環而已。現下,在座諸人震驚過後的面面相覷已然說明瞭一切‐‐
&ldo;陛下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更兼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臣實在望塵莫及。&rdo;謝鏡愚率先打破了那種沉默。
有他這麼帶頭,其他大臣也紛紛回神,齊聲口稱陛下聖明。看到慕容起身軀微震,朕便知道這事兒已經成了一半。
但說到底,朕敢用慕容起,也是因著謝鏡愚的前車之鑑。&ldo;都趕快起來罷。你我君臣同心,何愁邊境不寧、敵國不滅?&rdo;
作者有話要說:
大殺四方預警!
第42章
定下大致方向, 接下來該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