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頁)
&ldo;準了。&rdo;朕道。但在他們謝恩之前,朕折回身,微微一笑。&ldo;但朕也要去。&rdo;
第38章
這話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看殿上諸人霎時凝固的表情就知道了。一時間落針可聞,似乎連呼吸都靜止了。好一會兒, 王若鈞才顫巍巍地道:&ldo;陛下, 臣年老昏聵,剛剛可能錯聽了陛下的話。&rdo;
朕知道王若鈞什麼意思。他不是真的沒聽清,而是想給朕一個臺階下, 以防朕只是頭腦一熱。&ldo;如果你聽到的是朕想去劍南道,那你沒聽錯。&rdo;
眾臣面面相覷。饒是平日修養再好,此時也顯出了幾分驚恐之色。
崔英畢竟是武將,彎彎繞沒文官多。&ldo;陛下,您這是要……去監軍?&rdo;他問, 幾乎算得上心直口快了。
朕也知道他為什麼如此想。父皇開疆擴土,不說文治如何, 武功肯定是蓋世的;相比之下, 朕從小養在興京太極宮,不說細皮嫩肉,也是不食人間煙火,更別提上戰場了。若是大臣們沒有反對意見, 那才是真見鬼。
&ldo;監軍另有其人。&rdo;朕說,好笑地看到崔英愈發警惕的模樣,&ldo;但朕也不想御駕親徵。&rdo;雖然御駕親徵聽起來很牛,然而不適合目前的朕, 也不適合這場迫在眉睫的戰事,真要搞只會拖後腿。
崔英鬆了一口氣, 而後愈發迷惑。&ldo;那陛下的意思是?&rdo;
&ldo;擬詔幸疊府,但朕要去益府。&rdo;
疊府是隴右道首府,為黨和常年堅守之地。益府則是劍南道治所在,位於中部偏西;雖然離吐谷渾交界更近,但離前線還遠著。
&ldo;陛下,您這是想……聲東擊西?&rdo;幾個將軍同時失聲,均是一臉震驚。
&ldo;宣你等進宮時,朕已經把這事大致考慮了一番。&rdo;朕理所當然地點頭,&ldo;吐蕃贊普想要乘勝追擊,必然不想銼了士氣。故而,即便吐蕃與劍南、隴右都交界,他也更偏向劍南。理由有三,朕先說,你們聽聽有沒有問題。&rdo;
幾個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沒意見。至於謝鏡愚,自朕說要去之後,他還沒吭過聲,只緊緊地盯著朕。
朕就在他寫滿了&ldo;臣想聽聽陛下這次又有什麼歪理&rdo;的注視中清了清喉嚨。&ldo;其一,隴右有黨將軍。自匈奴滅後,西域諸國聞黨之字莫不聞風喪膽。且黨將軍治軍嚴謹有方,若他稱不上良將,便無人是了。&rdo;
黨和滅了匈奴,功勞極大,堪稱本朝第一大將。這個眾人都是服的,紛紛點頭。
&ldo;其二,也就是崔將軍剛說過的。&rdo;朕繼續道,&ldo;雖然都算偏遠之地,但劍南和隴右依舊有極大的不同。朕聽聞,隴右道又名黃沙道,條件艱苦自不必說。而劍南地處西南,卻是富庶之地。算起稻黍之類,怕是僅次於有魚米之鄉美稱的江南。吐蕃再如何兵強馬壯,也是高山極寒之地,哪兒能放著眼前的肥肉不吃、偏要去啃硬骨頭?&rdo;
這話他們也無疑義,又是一波點頭。
&ldo;其三則是,用兵之道,避其纓芒。朕要去隴右,吐蕃就只能打劍南。如此一來,便可以省下往隴右增派兵將的功夫,縮短過長的防線,在劍南全力迎敵。&rdo;
在朕說到&ldo;朕要去隴右,吐蕃就只能打劍南&rdo;的時候,好幾個大臣都露出了不贊同的表情,想必認為一國之君不能以身犯險。但再聽到後一句,他們就愣住了。
&ldo;陛下的意思莫非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