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欲加之罪(第1/2 頁)
李珏、鄭肅等大臣擁立陳王,楊賢妃、楊嗣復等擁立安王。兩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下。
文宗一直有招李德裕回朝的打算。
李德裕受到宦官鄭注、朝臣李宗閔等人的排擠,幾度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
此時立儲問題陷入僵局,文宗招李德裕回朝廷的心願更為迫切。
宰相楊嗣復向來和李宗閔、牛僧孺等人親厚,李德裕回朝廷的路註定不會順利。
李德裕幼年時就資質不凡,唐憲宗也就是文宗的祖父,對他非常讚賞,時常抱他於膝上。
李吉甫也常在同僚面前讚賞自己的兒子。
宰相武元衡想考校他,
“你平時都看什麼書?”
藉此想了解他的志向,沒想到李德裕沉默以對。
武元衡對李吉甫說了此事,“你時常誇獎兒子多麼機敏善變,他可是沉默是金啊。”
李吉甫回到家問他:“宰相問你話,你為什麼不回答?”
李德裕不屑地說道:“作為宰相不問治國之道,卻問我讀什麼書。這是成均、禮部該管的事,宰相所問不當,我故而不答。”
李吉甫把兒子的話轉給武元衡,武元衡連白鬍子都羞紅了。
父親是當朝宰相,自己又天資聰穎。這樣的人生註定是開掛的人生。
李德裕能力一流,個性也是鮮明。眼睛裡容不得沙子。
若是明君盛世,這樣的超人將會如虎添翼。無奈生不逢時,皇帝懦弱,奸佞當道,宦官掌握朝政大權。
李德裕從朝政中心被排擠出去,也就不足為奇。
更兼困擾中晚唐時期,牛李朋黨之爭。文宗時期正是牛李黨爭,牛黨佔上風的時候。
李德裕曾被文宗三次召回,三次被貶出京。
當年唐文宗想要任用李訓為諫官,安置在翰林院。李德裕時任宰相,反對文宗提議。
他勸諫文宗說:“李仲言昔日所為,陛下想必是知道的,這種人怎能安置在陛下身邊。”
文宗反駁:“難道不允許別人改正錯誤?”
李德裕說:“他的錯誤出自內心,怎麼能改得了呢?”
文宗無奈作罷,不久又想另授其官職。李德裕還是反對,王涯表示同意。文宗任命李訓為四門助教。
給事中鄭肅、韓佽封還敕書,打算駁回任命。
李德裕對王涯說:“給事中封還敕書,真值得高興。”
王涯轉頭對鄭肅和韓佽說:“李公剛才對我說,讓二位不要封還敕書。”
李訓任命得以透過。李德裕知道後,吃驚地對二人說:“我如果不同意你們封還敕書,會當面和二位講,何必借他人之口轉達。再者說,給事中封還敕書,難道還要秉承宰相的意圖嗎?”
王涯從中間一攪和,誰都沒想到他這一手。鄭肅和韓佽懊悔不已。
李德裕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敢於直言犯諫,自然會觸及到一些人的利益。
李珏、楊嗣復兩人在立儲問題上立場不同。但在對李德裕回京這件事上,卻是不謀而合。
兩人一方面執行文宗的旨意,起草招李德裕回京的制書,一方面積極挖掘李德裕漏洞,揪出他的小辮子,以便彈劾他。
李德裕從滁州出發,帶著幾位隨從一路風塵,走到洛陽他住下了。
大兒子李儉在洛陽任職,還是致果副尉。在子弟為官之道上,李德裕秉承實力打拼。
門蔭入仕已經是福澤祖輩恩德。如果在憑藉父輩為他們鋪路,他是斷不會去做,
所以李儉至今是致果校尉,李德裕並沒有長臂相助。
東京洛陽、西京長安,作為幾乎和京城比肩的陪都,繁華程度幾乎和長安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