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4 頁)
不過,這個縣鎮的官員更該死。底下百姓都活不下去出來逃荒了,可縣報上卻沒提半句。為了政績,就如此的置百姓於不顧,絕對該千刀萬剮方可洩民恨。
等下面的人幾乎開始吃下三四碗粥而停不下來的時候,紀安就讓衙門在仔細看一遍,可有人未領到食物。然後,就讓大夫開始就診。鎮上的大夫有一部分是衙役打著紀安的幌子請來的,現在瞧著卻是給一群流民看病,那心情不可謂不糟糕。
但有紀安在面前壓著,他們也不可能臨時走掉,那樣一個刻薄無德的名聲就得戴在頭上了。所以,不管願不願意,大夫們都得笑臉相迎的對著難民們開始診脈。
兩個時辰,三百二十一號人就已經全部診治完了。大夫們發現了許多問題,那些人中本就有病的,身體虛的,有輕傷的,感染風寒的都有不少。紀安讓大夫們把那些身染重病的歸一類,染風寒會傳染的歸一類,大致健康無病的歸一類。
而在這群大夫診治的時候,紀安已經差不多瞭解了這其中的大夫那些是比較有醫術的,那些是比較有醫德的。雖然他知道,依著他的身份,讓這些大夫去照顧難民是一定的,但一個真心,一個被逼,有可能的情況下,紀安還是傾向於前者。
所以,他安排重病和感染風寒的難民不進城去京郊的一座莊子裡。這座莊子是紀安自己的。雖然紀安沒怎麼去管過,但安排一些人進去倒是能住得下的。且現在秋收過去,莊子裡的農戶基本上沒什麼在,就剩下一些管事。所以,也不怕傳染別人。
而紀安對著大夫們許諾,若是難民們全都保住性命,一定會給他們嘉獎,且子孫可得一個官學名額,亦可傳頌鄉裡。官學,自然指的是泉州承辦的官方學院,明正書院。地方上只能辦明正書院,凡事四品以上官員,可把子弟送往京中讀書。
而在泉州,官學名額也得有是有品級的官員或是皇商巨賈的子弟才能進的。而即使是一些有名的家族書院,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進的。大夫這個職業想要進書院,真得要到一定名氣。而被請的大夫們之中卻是沒有達到那個級別的人物了,能庇佑後代,大夫們得了這樣好處的許諾,心中的激動自然是不用說的。進了官學,即使考不上功名,人脈也是不同凡響的。
於是,先前一部分沒被選去照顧病患而幸災樂禍的人卻是羨慕嫉妒恨了。而被選上的大夫也不是一臉晦氣,不情不願,一個個看著難民們眼睛裡都閃著光,誓要拿出看家本領,把人給治好了,得了知府老爺的賞賜。
安頓好了這些病患,紀安這才提了難民中的人來問他們的情況。逃難而來的難民們已經從衙役的嘴巴里知道紀安這個看著很是臉嫩的小老爺是個大官,是個能為他們做主的大官。
於是,他們中選了一位老者一位中年漢子和一位二十幾歲的男子出來讓紀安問話。這些人都是一個地方里逃難出來的,老者姓丁,人稱丁二,中年漢子姓胡,名叫胡大,年輕男子姓鄧,單名一個強字。
丁老二先開口對著紀安說道:&ldo;回小老爺的話,老漢是永淮縣丁家村的人,我身邊的是隔壁村胡家村和鄧家村的人。我們幾個村子在永淮縣的大山裡,與世隔絕,家家戶戶靠著種田為生,閒時也去大山裡找找吃的。本來雖然家家都不富裕,但也算是能吃飽飯過得下去。但沒曾想,三年前,村子裡來了位據說是縣太爺的管家,在我們山頭造了莊子,言明以後不許人再上山打獵行走。雖然氣憤,但老漢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漢,也不敢與縣太爺作對,想著打獵也不過是個貼補,沒了就沒了也就沒在意。可沒曾想,去年我們那兒大旱,顆粒無收,裡長向縣太爺申請免了田稅,卻被打了一頓。縣太爺要的稅賦還比往年的要高,家中無糧,哪有銀錢糧食交稅,就有人想上山找些獵物充充飢,卻被那管事帶著惡奴狠狠的打死了幾個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