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5 頁)
���
隨後陳爭擺起了架勢,同時講解說:“站樁並沒有很固定的式樣,只要得其神,也並不一定非要得其形。因此各種功夫樁法也不盡相同,但大體用意卻是差不多的。比如說脊椎是身體的中軸,也是發勁的樞紐。站樁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脊椎。”…;
“人體脊椎一共是有二十四塊骨頭組成,每一個關節都有擺動的幅度,站樁時不可用力將它挺得過直,但也不能好像坐在椅子上一樣完全放鬆。這就要求站樁時,要用勁而不用力。這樣站得久了,你們就能區分出‘勁’與‘力’究竟有何不同。”
“另外站樁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培養出你們的氣感。因此在站樁時,一定要意守丹田,不能多有雜念,要用心去感受體內的氣感,並且感受氣沿著經絡執行的軌跡。”
陳爭才剛說到這裡,何見義插嘴問:“大爭兄弟,什麼是氣感?經絡又是什麼東西?真實存在的麼?”
陳爭點了點頭:“存在是存在的,也能感覺得到,但究竟是什麼東西,我卻也不知道。”
“啊?你也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怎麼練,怎麼去感受?”何見義不解。
陳爭卻並沒有回答,而是一轉話題:“我給你講個笑話吧:從前有個學生,跟隨老師學習認字,第一天,老師教他‘一’字怎麼寫,他記住了。不過隔天老師再寫了這個‘一’字,他卻不認得了。”
加上陳爭手指比劃,眾人也都明白是一二的“一”,鬨堂大笑,何見義也說:“哈哈,這個學生可真夠笨的了,只有一橫他都記不住。”
“老師也覺得奇怪啊,就問他,昨天不是教過你麼,你怎麼這就忘了?那名學生卻說,可是你昨天寫的‘一’,我用尺子量過了,但你今天寫的這個‘一’,比昨天的長了很多,怎麼還念‘一’呢?”
陳爭笑了笑:“這就說明,能模糊判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們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更講究一個模糊判斷。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理解意思,而是要整體的去理解。就比如說‘氣’,如果非要一個字去解釋,那就會演變成什麼氣功之類的了。可中國武術並沒有什麼氣功,有的,只不過就是拳腳功夫。”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一想陳爭講得這個比喻,還真是很有道理。
陳爭又說:“氣在體內執行,走的就是經絡的路線。你們也應該聽說過,有很多反對中醫的人,就是因為透過解剖無法發現經絡,因此認為是胡編亂造的,但可以肯定的說,這是真實存在的。等你們練拳練一段時間,就能夠產生輕微的氣感了。”
“我不教你們招式,只是先讓你們站樁,就是這兩個目的:一是讓你們透過站樁,來親身體會怎麼用‘勁’,二是要讓你們透過站樁產生氣感。只要有了這個基礎,事半功倍,學上一招半式,對付一般人,就已經足夠用了。”
眾人聽到這裡,連連點頭,再不懷疑。
然後在陳爭的指導下,一群人就全都在工地的空地上站起樁來。
第21章 兄弟之情
俗話說:未習拳,先蹲三年樁。由此可知基本功的重要。
只不過大多數人站樁都站的並不正確,很少有能站出功夫來的,都是因為不得名師,胡亂站,反而站出了一身毛病。
相比之下,何見義這些人可就有福了,有陳爭在一旁指點糾正,事半功倍。
其實這一個站樁表面上看雖然簡單,可裡面需要注意的細節多了去了,不過陳爭也並不求他們馬上記住,因此最開始,姿勢糾正糾正他們的姿勢,至於其他的,也只能慢慢來了。
剛開始站樁,很難堅持得時間太久,有兩人一分鐘都不到,就已經雙腿痠疼,不再堅持了。
卻只有何見義,剛開始就堅持了五分鐘之久還不肯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