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第1/2 頁)
而從北戎那邊運糧南下,耗費龐大,不可能持久。
&ldo;北戎佔據天閣關,越是長久,損耗越大,局面就越傾向於我天裕,到時候大可不戰而勝。&rdo;
韋丞相在朝堂上侃侃而談,有理有據。袁蘿明白,他堅持固守,其中一個原因也是不想過多的損耗北疆的兵力,如今屯駐北方的兵馬大多都是韋氏派系的將領。
但從大局來說,這確實是個穩妥的戰略。
定下了圍守為主的戰略沒多久,事情又起了變化。
北戎那邊竟然派遣了使者南下,提出了和談的建議。
北戎朝中也不乏聰明人,眼看著天閣關放在手中,越守越艱難,除非近期再次策動南下,寇略中原,否則只是個雞肋。死守耗費巨大,而放棄又太過可惜。還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向中原狠狠勒索一票大的。
朝堂上頓時轟動了,能用銀錢財貨將土地贖買回來,自然是比打仗更讓人喜聞樂見。
這一仗已經讓天裕損失慘重,而如今十幾萬大軍常年屯駐天閣關外,每天的糧草消耗就是個天文數字。
朝廷迅速選派能言善辯的精幹官員,組成使節團,準備去天閣關進行和談。
經過一番爭議,最終帶領使節團的人,除了禮部侍郎之外,還有錦麟司提督,御前總管太監連延秋。
連延秋之前就以監軍的身份,前往北方戰線巡查,為人才幹也毋庸置疑,而且北疆的一部分諜報系統,也是掌握在他手中。之前經過天降火流星的神跡,北戎各部族之間人心惶惶,正是發動諜報勢力趁虛而入的時候。
比起這些常規任務,袁蘿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ldo;娘娘想要贖回之前被擄走的百姓?&rdo;連延秋有些意外。
袁蘿點點頭,之前北疆因為顧良勇的戰敗,被北戎攻破數座城池,內中子女財物被這幫惡狼一掃而空,十幾萬百姓被擄掠到北方為奴。
袁蘿如今要贖回這些百姓,不僅是為了彌補之前的罪責,更是從長久的戰略意義來考慮。
這些百姓長年累月居住在邊關的城池中,耕田地,服勞役。北疆每次動兵,需要征伐大量的民夫,都是從地方百姓中抽調,還有每次開戰需要耗費的巨量糧草,也有相當一部分份額是就地徵發的。真正支撐起天裕邊防線的,不僅是浴血奮戰計程車兵,更多的是這些不斷付出的百姓。
經過這一場大戰,失去了數十萬百姓,北方數座城池民生凋敝,耕地摞荒,這對將來北部戰線的防禦將是一個慘烈的災難。
這個缺憾,就算你將北疆的戰士打造地再精銳,也難彌補。就好像你築起鋼鐵一樣的城牆,如果城牆下方的土地變成了稀鬆的爛泥,城牆遲早會坍塌。
連延秋眼中閃爍起亮光&ldo;娘娘所言有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地還有奪回來的一日。&rdo;
這個年代,人口就是最大的生產力。
&ldo;只是北戎朝廷只怕不會輕易放人。&rdo;
北戎朝廷也有精明之士,袁蘿道,&ldo;就算北戎朝廷不願意,下面的小部族難道個個都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瞻遠矚之輩嗎?&rdo;
北戎是部族聯合的政權,包括這一次南下攻伐,各大部族組成聯軍,誰擄掠到的人口財富就歸誰。袁蘿也知曉,被擄走的這些百姓,相當大的一部分,比如年輕美貌的女子,一技之長的工匠,北戎那邊就算小部族也絕不可能放人的,但普通的只有一把子種田力氣的老百姓,對那些中小部族來說並沒有多大價值,肯定願意交換。
連延秋也同意這個觀點,但還有一個難題。贖買百姓,最重要的一點兒就是開足價錢,朝廷原本就財政艱難,要贖迴天閣關又是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