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假欽差宣讀聖旨,萬曆帝錯選選侍(第1/2 頁)
聽到靈山派掌門說嘉峪關怕是過不去了,苦宸想起來腥臭之味和嘉峪關射下來的亂箭。
“鳩道兄,嘉峪關怎麼了?”
鳩互遇和各大門派三天前就到了,因為相約嘉峪關,他們只能在關內等候。
他們到的當天夜裡,突然看到嘉峪關上燈火通明,殺聲震天。各大幫派來的都是高手,但是他們也怕人多勢眾,見不知道什麼軍隊和官兵打了起來,大家迅速隱蔽到小樹林。
喊殺聲響了一宿,燈火也亮了一宿,直到第二天凌晨,喊殺聲才停止。各大門派的人也不敢露面,都怕惹火燒身。
昨天下午,各大門派才看到幾個受傷計程車兵路過小樹林,大家一打聽,鬧了半天是西北王想要佔據嘉峪關。
大家都知道西北王想稱帝,朝廷知不知道不重要,因為崇禎皇帝內憂外患,已沒能力顧及西北王了。
另外,大明後期跟其他朝代一樣,對於家族的藩王,既不限制,也不支援,說白了,朝廷沒空也沒能力搭理他們了。
而此時的西北,不僅朱綜,還有好多小藩王,另有一些大臣擁兵自重,也有外族虎視眈眈。
朱綜覺得自己有尚方寶劍,並且是先皇給他的尚方寶劍,他完全可以取代崇禎,甚至於自以為會一呼百應。
這個痴心妄想的假皇帝,也知道自己那點兵馬不好乾啥。明末,崇禎登基之後,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特別是陝北地區,先後有王二、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人揭竿而起。
朱綜的封地在嘉峪關附近,而起義軍主要是往東攻打,並未涉及到他的封地。朱綜一琢磨,鎮守邊關計程車兵不僅人多,且都是精兵良將。既然中原亂了,不如我把西北拿下,先擁兵自重。等起義軍兵敗,自己揮師入主中原,取代小侄子崇禎。
假設起義軍贏了,自己同樣可以先起救駕之師,揮師入主中原,與朝廷軍隊裡應外合消滅義軍。到那時,我就是大明第一功臣,遷都南京,也來個南北明,我就是南明的開國皇帝了。
朱綜算盤打得不錯,於是派手下徵西元帥樊需急,帶著五百士兵,備上好酒好肉,又給他們帶上聖旨,以勞軍之名,打算先把嘉峪關拿下。
樊需急也不急,進了嘉峪關,先勞軍。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樊需急起身大呼:“聖旨到!”
聽說聖旨到,守關將領帶著全體將士跪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西北王朱綜乃當今棟樑,令邊關守將帥本部人馬聽其調遣,邊關一應事務,全權交由朱綜管理,欽此!”
“大膽逆賊,膽敢假傳聖旨!眾將士,將樊需急和他計程車兵拿下!”
說著話,邊關守將拔出寶劍,一躍而起,直撲樊需急。
也不怪守將急眼,哪有這麼寫聖旨的?更沒有這麼傳聖旨的。你寫聖旨是不是得寫張三李四?給誰的聖旨得寫清楚吧?就這,邊關守將,邊關多了。
還有什麼邊關一應事物交給朱綜管理,這樣的制度應該用制曰,怎麼能用詔曰?
再說宣讀聖旨,在明朝有專門宣讀聖旨的部門,叫行人司。行人司衙門不大,官階不高,司正才正七品,副司為從七品,行人八品。但行人司卻是皇帝的專屬跑腿幫,皇上想做的事,大多都讓行人司去做。
比如宣讀聖旨,並不是影視劇描寫的那樣,太監站在那娘娘腔,扭扭捏捏的宣讀聖旨。影視劇為的是視覺效果,為了演繹事件,特別是明朝,有一半的時間太監當道,用太監宣讀聖旨才能體現當時的政治形勢。
而實際上,包括太監當道的時候,太監輕易不會去讀聖旨,主要原因是太監大多不識字。
那太監就沒讀過聖旨麼?也不是,也有太監讀聖旨的時候。關鍵樊需急不是太監,又不是欽差大臣,更不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