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可林雲笙覺得,陸鈞行應該不是不清楚謝燃的心理活動,他只是……
林雲笙又回憶了這幾次陸鈞行的表演方式。
他只是在害怕。
簡單地休整過後,李安凱大手一揮,宣佈重新開拍,場務將場記板伸到鏡頭前。
「《焚燒》四十七場第二鏡第五次,開始!」
晃動的鏡頭代替謝燃的主觀視角,猛地衝上前去,一把將父親按倒在沙灘上。
作為貫穿整部影片的暴力與恐懼,父親第一次露出了他的正臉,被生硬地拉到了烈日下。
陳沫緊隨其後,來到自己丈夫身邊。她雙手握住尖刀,高高舉起,刀刃一把插入男人的腹部,她喘著粗氣,嘴角是觸及快意地上揚,眼眶裡湧動著道不盡的雨水和怨念。
陳沫把刀遞給謝燃。
這是他們之前約定好的,要做彼此的幫兇。
謝燃顫抖著接過尖刀,手腕卻被奄奄一息的父親抓住。
「cut!」這場戲又被李安凱臨時叫停了。
林雲笙皺起眉頭,他知道,陸鈞行這一遍的狀態仍然不對。
李安凱在視聽語言上所追求的暴力,是靠近現實的殘酷與冷峻。
沒有緩慢的鏡頭,沒有激昂的配樂,甚至沒有大段的內心獨白——就是兇器在瞬間接近肌理,然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暴力。
「其實在遞刀之前的狀態都是對的。」李安凱按照謝燃在電影裡的姿勢,上前蹲在飾演父親的演員身側,準備再進一步做示範,「在此之前,我們都是迅速的動作戲,但遞刀是一個慢下來的缺口。」
「你的表演問題在於,你延續了這個慢缺口。」
李安凱示意陸鈞行仔細看:「我要的效果是,當父親抓住你的手腕,你的第一反應不該是於心不忍地猶豫,而是本能的……」
國際上有兩套公認的表演體系,簡單概括下來就是體驗派與方法派。
陸鈞行年少成名,並沒有經過任何系統性的表演訓練。所以每當他飾演一個角色,就會習慣性地拿自己生活中底色相近的一件事情,與電影情節做連線,不斷放大情緒,最終達到導演對角色的要求。
而在這場戲裡,陸鈞行的共情失控了。
謝燃的這一刀,比陳沫的多了一層道德負重,刺下去就意味著,他要殺死普世價值觀裡的倫理綱常,殺死自己血濃於水的親生父親。
畸形的愛會推著謝燃去支援陳沫,選擇她自己所期待的未來,可能是繼續學業、可能是參加工作、可能是再去嫁人,不知道,劇本里沒有寫。
可無論怎麼掰著手指仔細算,謝燃都不是這件事情裡的直接受害者。
他只是個為情所動的殺人犯,罪有應得的幫兇。
於是當陳沫最後下決心擺脫這個家之後,謝燃註定孤立無援。
而對陸鈞行本人來說,他的孤立無援,大抵是來源於自己咬牙堅持的導演之路。
現在距離中影大學的導演系校考只剩三個月的準備時間,面對一大群朋友與長輩的規勸,陸鈞行的身邊甚至只有一個沒答應他請求的半吊子老師。
林雲笙閉上眼睛,幾乎能想像到陸鈞行不可避免的恐慌。
他嘆了一口氣,指甲逐漸陷進掌心的軟肉裡,疼痛與印記在此刻一併活躍。
大概是從大一下學期開始,林雲笙的抑鬱症變得愈發嚴重。
他在每週二和週四,都要去專業的諮詢師那裡做深度心理治療,然後週五到醫院的門診看病拿藥。
那段時間,由於近事記憶力的消退,林雲笙的時間感也逐漸變差,經常要列一大堆清單和筆記,才能勉強跟上大學的群體生活。
然後在某個尋常的週五,當林雲笙接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