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精神透析(三)(第1/2 頁)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啊!黃土,厚厚的黃土,千百年來,您哺育了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 高加林深知腳下這厚厚的黃土是一塊紅色的故土。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日,紅二十五軍在徐海東率領下,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重圍與劉志丹的陝北紅軍在西北不遠處的永坪鎮勝利會師成為第一支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長征紅軍隊伍。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們村的黨支部也宣告成立,在革命崗位上因病回村的共產黨員張會林回到家鄉成立了黨支部,這是陝北較早的村級黨支部之一。從一九三五年到解放後,這個張會林支部書記一當就當了二十多年,他不僅使村裡的黨員由三名培養髮展至十多名,更重要的是他領導農民努力發展生產,支援前線,新中國成立後,他又領導組織農民搞互助組,初級社,高階社直到人民公社,帶領農民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使黨支部成為帶領群眾革命生產的堅強戰鬥堡壘。 而更讓高加林心潮湧動的腳下這片深情的黃土地,它就是曾經激勵過千千萬萬個在廣闊天地鍛鍊成長引起他們思想共鳴的《理想之歌》的誕生地。 知識青年的戰歌——《理想之歌》,它的音符就是由腳下黃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凝聚而成的,甚至連天上的彩虹雲朵,日月星辰也融入其中。這首革命知識青年的戰鬥詩篇,高加林曾大段大段的背過,每當他看到紅日白雪藍天,《理想之歌》的音符就讓他律動,讓他興奮不已,讓他熱血沸騰,讓他產生無限的遐想。 此時,高加林的情緒不斷地高漲著,浮現大腦的還有,那就是郭小川那充溢著強烈真摯的革命激情的詩。 加林清楚地記得一九七七年五四青年節,在學校團委舉行的文藝匯演上,他曾朗誦者《團泊窪的秋天》,“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不怕汙衊,不怕恫嚇,一切無情的打擊,只會使人腰桿挺直,青春煥發。戰士自有戰士的抱負,永遠改造,從零出發,一切可恥的衰退只能使人視若仇敵,踏成泥沙。戰士自有戰士的膽識,不信流言,不受欺詐,一切無稽的罪名只會使人神志清醒,頭腦發達。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一切額外的貪慾只能使人感到厭煩,感到肉麻。戰士的歌聲,可以休止一時,卻永遠不會沙啞,戰士的眼睛可以關閉一時,卻永遠不會昏瞎。”那時他對戰士的理解是多麼地深刻啊!而現在現實又觸及到他靈魂深處,他知道一個戰士肩上應該擔當的責任。 現在他的處境雖說是咎由自取,但這也是組織上的決定,他還能再說什麼呢?過去小時候經常唱的一首歌是《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自己入黨申請書裡面的話,那也是他發自肺腑的,雖然他還不是一個正式黨員,但他一度還是入黨積極分子,現在他畢竟還是一個共青團員。生活退一萬步,對他來說,無非就是新長征時期再走一次知青路罷了,就是紮根農村幹一輩子革命又有什麼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知識青年侯雋一九六二年高中畢業後,放棄了高考,隻身從北京來到天津寶坻縣竇家村安家落戶,立志做一個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再者還有六八年以後,從首都北京來了那麼多知識青年,有的初中都沒有畢業,有的那時的年齡才十五六歲,他們報著紮根農村幹一輩子革命的精神來到了陝北這個窮山僻壤。 回想起那些來自北京的知青,他們過慣了都市裡的生活,來到窮山僻壤,插隊落戶。要想有所作為,那他必須先度過農村的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再說,然後再談作為吧。而對目前的他來說,只有一關,那就是思想關,再說眼下的生產生活條件比知青那時不知要好多少倍。 高加林信心百倍地站在山頂上手插著腰注視著遠方。 “夸父於日逐走,如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高加林大聲地揹著,《山海經》裡的《夸父逐日》,是加林一九七四年批林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