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賜印授封(第1/2 頁)
在賈詡離開後,劉協問敖公公:
“匈奴單于的官印刻好了嗎?拿過來。”
敖公公回答道:
“回陛下,已經刻好了,老奴這就去拿過來。”
敖公公說完,就去取來了一個盒子,拿到了劉協面前,將盒蓋開啟。
盒子裡面的,是一枚金印。金印的握柄,是一匹馬的馬首。
劉協拿著馬首握柄,將金印倒過來,看了一眼刻在印上的字,然後沾了印泥,蓋在了桌案上的白色絲絹上。
拿開馬首金印,絲絹上出現排成一團的六個大字:
“漢屬匈奴單于”
劉協看著這幾個字,又看了看金印,很滿意地點了點頭。
明天於扶羅就要上朝覲見了,劉協打算將這枚金印賜給於扶羅。
之所以用金子刻這枚印,不是劉協大方,而是因為金印堅固,不易毀壞。即使是儲存成千上萬年,只要沒被強行故意破壞,金印仍會完好如初。
而且,在明天朝會時,在賜予於扶羅單于金印之前,劉協會先下詔封於扶羅為匈奴單于。
對這些程式,劉協十分看重。
於扶羅的單于之位,是繼承自他的父親羌渠單于。再對於扶羅賜印授封,表面上看,這是多此一舉,但實際上,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這將意味著,於扶羅的匈奴單于之位,不是繼承而來,也不是由別的形式產生,而是由大漢皇帝下旨任命。
這些事情,將會記載在史書中。
而在新造紙術普及和活字印刷術實現後,劉協會在匈奴人中推廣漢字。
在往後的漫長歲月中,就算世代輪替,透過這枚金印,還賜印授封的事件,不管是漢人,還是識字的匈奴人,也都將會永遠知道,從那一刻起,匈奴就已經正式歸屬於大漢。
劉協將金印放回盒中後,看到敖公公侍立在一邊,隨口對敖公公說道:
“敖公公,你知道嗎?這個金印,是朕的千秋大計。”
敖公公覺得,這不過就是很普通的印章,也沒什麼特別之處。
敖公公有點疑惑,回答道:
“老奴不懂這麼多,老奴只知道按陛下的旨意辦事。”
劉協搖了搖頭,又轉身問身後的貼身宮女:
“這枚印為什麼是千秋大計,你們知道嗎?”
平時侍候時很貼心的兩個宮女,也都搖了搖頭。
一種孤獨感湧上了劉協的心頭,當然,這不是男女感情上的那種孤獨感,而是理想抱負無人理解的孤獨感。
然後,劉協又自嘲地笑了笑,也對!這種來自千年之後的感悟,自己卻奢望這個時候的人能夠理解,確實不現實。
第二天上朝時,大殿外的禁軍威武戍立,大殿內的朝臣肅穆而坐。
大殿內,臺階之上的龍椅,劉協坐在那,俯視著下面。
在宣召後,於扶羅按照禮節進到大殿內行禮。
禮畢,於扶羅用有點不通順的漢話說道:
“陛下,為什麼我答應賠綿羊賠戰馬後,賈詡又讓我出五萬頭牛?說好的事情,不能變來變去啊!”
劉協回答道:
“於扶羅,你知道嗎?在黃巾之亂平定後,你就應該帶著你的人回匈奴去,可是,你沒有回去,而是趁亂劫掠朕的子民,你不只是搶他們的東西,你還殺了人。人命無價,按理說,朕就該殺了你。朕留你一命,就是為了讓你有機會補償你犯下的罪過。具體怎麼賠償,賠多賠少,你跟賈詡談就行了,朕不管這些。”
劉協軟硬兼施後,又將事情推到了賈詡那裡。
讓南匈奴賠這麼多牲畜,就算於扶羅答應下來,也不代表所有匈奴人會答應,以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