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意外收穫,以及上面來人(第1/2 頁)
“說起來,一組暫時沒有什麼建樹,二組倒是混的風生水起啊。”賈旭東說道。 李德江嗤笑一聲:“你是說那個什麼手電筒?” “‘二組手電筒’,這就是他們命的名字。” 劉海中也覺得過於兒戲,“不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裝,再加上有一群好爹,所以才鬧的沸沸揚揚的,但又有什麼用,改變不了任何局面。” “所以不用去管他們,做好咱們自己的事情就行。” 李德江說道,“記住,一定要把握好時間,要是被程治國提前了,那功虧一簣的就是咱們了。” “放心吧。” 易忠海胸有成竹的說道,“一組裡面有咱們的人,就算他們暗地裡有什麼小動作,我們也能第一時間知道。” 李德江滿意的點點頭。 若是這件事辦好了,可以考慮將易忠海往上提一提, 這老東西不僅技術好,心思也不是一般的沉。 這樣的幫手才靠譜, 至於賈旭東和劉海中嘛, 野心不小,但能力卻馬馬虎虎,之所以還讓他們留在這個小團隊裡,也不過是因為他們目前還有用而已。 李德江瞥了兩人一眼,掩飾下心裡真正的想法。 …… 研發小組第二組, 如今在軋鋼廠內,確實是聲名鵲起,出了不小的風頭。 特別是在前期各種浪,被廠裡所有人唱衰的情況下,還真讓他們搗鼓出來了新玩意, 雖然這玩意跟軋鋼廠毛的關係沒有。 兩個月前,二組開啟了程治國送給他們的錦囊,裡面只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手電筒毛病太多了。 一群人雖然莫名奇妙,卻也找到了工作的方向—— 改掉手電筒的毛病。 一群人圍著手電筒,試了半個月,大致總結了幾條問題: 一,鐵製外殼,拿久了會覺得沉,而且極容易生鏽; 二,燈光太暗; 三,燈泡壽命太短; 四,電池大,但續航能力差。 眾人圍繞這四個點進行改造,用了將近兩個月,終於“研製”出了一種聚光好、壽命長、更加輕盈便捷的手電筒。 也就是所謂的“二組手電筒”。 當然,用研製可能有點誇大,一群人只是將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再加上一點小創意和程治國的提醒,對舊式手電筒進行了改造。 例如將現階段普遍的鎢絲燈泡,改成氪氣燈泡, 用更加輕盈的鋁製外殼,代替了原有的鐵製外殼,並且在表面做了氧化處理,不僅更加美觀,而且還能防止生鏽。 但是成品出來以後,在軋鋼廠並沒有受到重視,反被幾個副廠長批示“不務正業”,將他們的研究成稿和成品打了回來。 好在二組的人也沒有氣餒,直接將資料和成品寄給了匯明手電筒廠。 一個星期前,匯明廠特意寫了一封感謝信,並給二組所有成員寄了一個手電筒, 然後市場上便開始出現了以“二組”命名的手電筒。 這件事才在廠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隨後又在一部分廠領導的刻意引導下,引來的媒體報道,獲得上級組織的點名表揚, 二組的風頭便上來了,一時間成了廠裡的香餑餑。 不僅受到了通報表揚,廠裡還追加的研發基金。 這些天張天一等人走在廠裡,鼻孔都是朝天的。 而自那以後,他們除了開始搗鼓程治國給的第二個錦囊外,還自己尋找可以商機,打算故技重施,再整出幾套商品來,讓二組成為廠裡的名片, 成為“科研”真正的代名詞。 程治國沒再管過他們, 除了隔三差五露個臉,然後再讓他們組裝一下新式軋鋼機的零件外,其他時間全是放養。 反正他也沒指望這群人真能搗鼓出多正經的玩意來, 給他們點甜頭,讓那些廠領導覺得臉上有光就夠了。 而一組的進度,在他刻意的壓制下,比預料的要晚兩個月左右, 這麼做的原因有二, 一,儘可能的從廠裡獲取更多的資源, 二,不讓人覺得他無所不能,想研發出什麼,就能研發出什麼。 至於這麼做,會不會引起領導們的不滿, 程治國絲毫不擔心, 你去花五六個月研究一項新技術去試試,看有沒有這個本事。 別說五個月,就算是三年,只要有進度支援,廠裡也會一直持續投入下去。 投入還有機會, 不投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