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中醫辨證,西醫辨病(第1/2 頁)
“何老師講到這裡,大家腦海裡有什麼想法嗎?”
有同學舉手提問。
“老師,我有個疑問,那頭暈算是症呢?還是病呢?”
問到點子上了!
李介賓欣慰的回答道:“高血壓病也會導致頭暈,但是在西醫看來,這就是高血壓。
西醫在命名病種的時候,往往會根據疾病病因、解剖部位、病性去命名。
比如說大葉性肺炎、支原體感染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而中醫則更原始樸素一些,頭暈呢那就是頭暈,口渴呢就是消渴......大家發現了嗎?中醫的很多病名,其實就是,症狀本身。”
好像確實如此呀,下面同學連連點頭。
有時候就是這樣子,越琢磨越清楚,原本渾渾噩噩的概念就這樣被抽絲剝繭的弄明白了。
“也因此!我們中醫的辨證論治,證型證候,這個言字旁的證。
是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性,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勢所作出的,高度病理性概括!”
“而病,則是對疾病從開始到結束,這一總的過程的概括!”
李介賓用力的強調重點,這是中醫與西醫診斷最大的區別。
中醫的診斷是動態的,先賢們不斷的試圖去發現疾病某個階段變化中的規律,然後不斷的創造各種學說去闡述。
張仲景為什麼牛逼?他的方子為什麼被稱為經方?為什麼西方人會拿著張仲景的經方去搞AI機器人,而不是金元四大家?或者明清醫家的方子搞?
無他,張仲景創造出來的六經辨證體系,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可以自己執行的系統。
從太陽到陽明,到少陽,到太陰,到少陰,到厥陰。
從疾病發生之初在表在肌腠,到腸胃,到膽樞紐,到脾,到心腎,到肝。
後世的醫家驚奇發現,似乎當自己遇到問題,就可以按圖索驥的從經方中擷取一段治療思路然後演化成新的東西。
無論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之於小建中湯。
或者是錢乙的六味地黃丸之於腎氣丸。
或者是溫病學派的宣白承氣湯之於承氣湯。
什麼是方書之祖,醫家源流?
醫聖之名不是靠我們吹吹捧捧出來的,是用了千年時光,一拳一腳打出來的!
此時的李介賓氣場全開,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何老師的視角下,此人猶如請神上身了一樣,睥睨四方。
“所以,西醫的視觸叩聽,是去找這個病因,然後去診斷這個病因。而中醫的望聞問切則是去判斷當下這個患者的即時狀態,診斷的,嗯,大概是病機吧,發生、發展、變化的機理。”
下面的學生大氣都不敢的喘的聽著李介賓的話,唯恐漏掉了什麼。
而何老師則是開始反思自己的授課方式是不是有待改進——雖然還沒開始。
李介賓說的興起,直接拿當下的新冠來舉例子。
“當新冠流行的時候,西醫在幹什麼呢?他們在忙著找病因,找病株,分離病株,培養病株,然後想辦法去製造疫苗......他們這樣做,就源於他們的診斷治療思路,乃至於發現一個新病,然後就要造一個新的單詞來命名。”
“武江之初,鍾北山臨危受命給派過去了,一開始大肆宣揚穩定軍心,但是你們發現沒有......後來慢慢不提鍾老了,而是又把張叔禮派過去了,開始讓張老發言了,這裡面你們就沒品出來味道嗎?”
何老師立馬心想,那不就是為了上中藥嘛。
所以請鍾老坐下,讓張老發言。
中國人一直喜歡吃瓜,聽八卦,上至朝堂,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