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設立宗人府,改革新的藩王供養制度(第1/3 頁)
由於朱由檢修建了京大鐵路,招募了大量的民工,有效的緩解了陝西和河南的壓力。
沒有多久,朱由檢就收到了山陝總督兼山西巡撫李巖的好訊息。
李巖給朱由檢寫了一道長長的奏摺。
裡面詳細的寫了陝西和河南具體情況。
首先,因為朱由檢收復了遼東,在大明聲威大振。
這事傳到陝西和河南,大批的明朝降將拋棄了李自成,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懷抱。
這讓李過省了不少力氣。
其次,李巖利用自己的私人關係,寫信給李自成那邊的故人和老朋友,向他們闡明利害關係,以及朱由檢的治國理念。
這些人也看到了李巖和李過受到了重用,相信了朝廷招降的決心,也紛紛帶著人馬接受安撫了。
在這種情況下,跟隨李自成的人馬是越來越少。
很多人都明白了,跟著李自成是沒有出路的。
正如李巖給這些人的信中所說:“迎闖王,不納糧,不納糧,吃什麼?最後還不是得搶老百姓的糧食。”
“我們造反是為了什麼?還不是想讓大家都有飯吃?誰當皇帝還不都是一樣!跟著你李自成也不見得比朱由檢更好一些。”
“我現在都認識到這個口號是錯誤的了,我都不堅持了,只要能夠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
“朱由檢是個好皇帝,是東林黨們太壞了,才導致天下百姓餓肚子。”
“皇帝正在消滅東林黨,勵精圖治,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來到了。”
道理講清楚了,軍民和百姓也看到朱由檢在山西修建鐵路,養活了大批的民工,跟著李自成造反的人是越來越少。
李巖抓住機會,向李自成發起了進攻,把李自成成功的趕到了河南。
李自成在河南也站不穩腳跟,打算去湖北,然後和張獻忠會師。
而這一切都和朱由檢在山西修鐵路是分不開的。
這些饑民知道跟著李自成打不過官軍,都去山西修鐵路,拿銀子去了。
沒人肯跟著李自成造反玩命了。
而且李自成自從山海關之戰大敗以來,敗仗是越來越多,從來就沒打過勝仗,倒黴透了。
眼看著人越來越少,陝西和河南都混不下去了,才準備往湖北跑,畢竟襄陽那裡還有一個老窩。
在收復陝西和河南大部分土地之後,李巖開始賑濟災民,開倉放糧。
大量的糧食從京師運到陝西和河南,開始挨家挨戶的發給饑民。
為了讓這些饑民有足夠的糧食吃,朱由檢訂購了大批的玉米。
李巖把這次饑民組織起來,把玉米磨成玉米麵,然後再發放下去。
聽說有玉米麵可以吃,這些饑民都主動來到當地縣衙府衙,主動提供石碾子把玉米磨成面。
李巖安排一家能分到三十斤玉米麵。
這些玉米麵可以做成窩窩頭和大餅子,粗一點都可以熬成大碴子粥。
雖然沒有大米好吃,但是管飽管夠,老百姓吃了後,讚不絕口。
紛紛向京師跪拜,感謝經武大帝朱由檢大發慈悲,救苦救難。
為了安撫陝西、山西、河南這幾個重災區,朱由檢幾十萬噸糧食砸進去,立竿就見影。
反正這些錢都是來自東林黨和八大晉商,朱由檢花著一點都不心疼。
現在的河南、陝西兩地,民心已經盡歸朱由檢所有。
李自成已經無法立足,當地的百姓不但不給李自成提供糧食,還紛紛驅趕大順軍的隊伍。
李自成在河南立足不穩,不得不撤往湖北襄陽。
襄陽這個地方不錯,戰亂也少,守將是大順軍的將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