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白帝悲歌:壯志未酬的託付(第1/4 頁)
建安二十四年,歷史的車輪在荊州這片土地上碾出了一道深深的轍痕。烽火連天,硝煙瀰漫,蜀漢的半壁希望在這熊熊戰火中被無情燃盡。關羽,這位威震華夏、勇冠三軍的猛將,在東吳與曹魏的聯合夾擊之下,陷入了絕境。麥城,這個原本平凡的小城,成為了關羽命運的轉折點。最終,英雄末路,關羽身首異處,他的離去如同一場驚世的風暴,震撼了整個蜀漢。
噩耗傳來,如同晴天霹靂,瞬間讓整個蜀漢陷入了巨大的悲痛與憤怒之中。劉備,這位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心懷天下的帝王,在聽到關羽戰死的訊息時,如遭雷擊,心中的痛苦猶如萬箭穿心。關羽於他,不僅僅是麾下一員猛將,更是情同手足、生死與共的兄弟。他們曾一起在桃園結義,誓言同生共死,為興復漢室的偉大理想而並肩作戰。如今,兄弟先他而去,而且是以這樣慘烈的方式,這對劉備來說,無疑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在劉備的心中,關羽的戰敗和死亡,不僅是軍事上的一次重大失利,更是情感上的沉重打擊。那是對他們兄弟情誼的無情撕裂,是對他們共同理想的殘酷踐踏。他的雙眼因憤怒和悲痛而佈滿血絲,心中燃燒著復仇的熊熊烈火。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眾多大臣的苦苦勸諫,毅然決定起兵伐吳,誓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以慰兄弟在天之靈。
章武元年,劉備親率大軍,旌旗蔽日,浩浩蕩蕩地殺向東吳。那雄壯的軍陣,激昂計程車氣,彷彿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帶著劉備的悲憤和決心,洶湧澎湃地衝向敵陣。初戰之時,蜀軍士氣高昂,懷著對東吳的仇恨和為關羽復仇的決心,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他們的吶喊聲響徹雲霄,彷彿要將天空撕裂。一路勢如破竹,接連取得了幾場勝利,讓劉備看到了復仇的希望。
劉備看著節節勝利的戰局,心中的復仇之火愈發旺盛。每一次勝利都讓他堅信,此番定能踏平東吳,重振蜀漢的聲威。他彷彿看到了關羽在天之靈的欣慰,看到了東吳的潰敗和求饒。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決絕和狂熱,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渴望早日實現復仇的心願。
然而,東吳新任大都督陸遜,卻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沉著冷靜的指揮風範。他深知蜀軍氣勢正盛,此時正面交鋒並非上策。於是,他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任憑蜀軍如何挑釁,如何叫罵,他都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他下令緊閉城門,加強城防,讓士兵們養精蓄銳,等待最佳的戰機。
時間一長,蜀軍深入敵境,補給線被不斷拉長,後勤保障變得越來越困難。加上天氣炎熱,士兵們在烈日下長途跋涉,逐漸疲憊不堪。原本高昂計程車氣也開始低落,抱怨和不安的情緒在軍中蔓延。長時間的征戰讓他們身心俱疲,對勝利的渴望也漸漸被現實的困境所消磨。
劉備求戰心切,卻又無可奈何。他心急如焚,每日望著東吳的城池,恨不得親自衝上去打破那緊閉的城門。但陸遜的堅守讓他無計可施,憤怒和焦慮在他心中交織。他只得將大軍沿長江兩岸安營紮寨,綿延數百里,試圖以此逼迫陸遜出戰。他希望透過這種方式,給陸遜施加壓力,讓他不得不出城迎戰。
陸遜見時機成熟,決定發動火攻。那是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江面上平靜得讓人感到不安。陸遜精心策劃,派遣士兵悄悄接近蜀軍營地。突然,無數火箭如流星般射向蜀軍的營帳,瞬間點燃了乾燥的草木和營帳。火勢迅速蔓延,形成了一片火海。吳軍趁勢發起猛攻,喊殺聲震天動地。
蜀軍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士兵們從睡夢中驚醒,被眼前的大火和喊殺聲嚇得驚慌失措。他們四處逃竄,互相踩踏,毫無抵抗之力。劉備在親衛的拼死護衛下,才得以突出重圍。但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大軍在火海中崩潰,在吳兵的追殺下傷亡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