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參加一下科舉?(第1/2 頁)
丁班的課程雖是比較簡單,但啟蒙也是一個學子進入讀書生涯中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方然也是萬分重視,並不因為他們年歲小而有所懈怠。
除此之外,可能是看到了方然的能力,王博儒院長還安排他去教甲班的課,課程內容全由他自己安排,而院長想看到的是一個成果。
如果方然真有本事,他一點都不介意對方的身份和年齡。
這件事是在先生們面前宣佈的,所有人也沒有異議,也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即使心中有些微詞,在院長強硬的堅持之下,也只能吞回肚子裡。
就連當時的方然都有些訝異,主要還是因為甲班的學子們不同尋常,他們和丁班這群啟蒙期的孩子不一樣,這些人是鴻運書院真正的支柱。
有他們這些厲害的學子在,鴻運書院才能一代代的把名聲經營下去。
鴻運書院的甲班其實就是即將參加科舉的那一幫學子,他們有的在外已經享有盛譽,來學院讀書既是為了充實學識,也是為了給自己接下來的路鋪墊。
文人和士兵不同,士兵是拼著軍功升職,都是實打實的積累。
但文人們大多都有著自己的關係網,先生和學子之間就是一層緊密的連線,而文臣們也都互相有些關係,這些關係乍一看好似沒什麼大不了,但只要進入其中,必定就會被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所影響。
所以,想要走文臣這條路的學子們都會提前準備,或是參加詩會積累才氣,或是拜訪名師大儒,得到認可。
畢竟唐代的科舉考試仍保留漢代以來的譽望風氣,主考官並非單憑考生的成績而定等第,還考慮考生的知名程度。
所以在應考前,必雲集京師,競相把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師的達官貴人,以邀名譽,觀素學,期望到時即使臨場失準,亦可被錄取,此種做法稱為【公卷制】。
這就是學子們十分珍惜自身名譽的根本原因所在。
也是因此,聲名在外的人,總會得到優待,對於以後的官場也是極為有利的。
而如今方然有資格教導甲班的學子,要是再得到他們的認可,從此以後,方然在太原王家乃至世家大族中的地位就得到承認,不再只是一個小小的贅婿了。
畢竟現今教甲班的一些先生們可是鴻運書院中最頂尖的存在,有的是當官以後退隱的,有的則是當世大儒,就連王博儒院長也經常會在這裡課。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王通大儒,方然到現在也是隻聞其人而已。
還是在三字經剛剛出現時,對方看到以後,曾誇讚過一句‘不錯,此人有大才。’
這是從王博儒院長口中聽說的,方然到現在也不識這位大儒的廬山真面目。
想了想後,方然決定給甲班學子們制定特別的計劃。
他現在是有些能力,但充其量也就應付應付乙丙丁三班的學生,要說真正教給甲班學生們什麼知識,他也怕自己的觀念說出來後,這些學生們一時接受不了。
畢竟前進了太多的思想,對於古人來說無異於瘋子。
況且,他更擅長的還是經商,就算他現在過目不忘,對於經義的理解也能拿得出手,可這只是相對來說,放在真正的大儒面前是不會丟臉,但也頂多是能談論一番,再深刻一些可能就不行了,這點方然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並且如果他和其他先生一樣,僅從學識教導,並沒表現出自己的可取之處,學子們也不會認可他。
他的年齡可是比有的甲班學子還小,更不用說他本身的身份了。
基於這點,方然決定從另外一方面入手,就是考試的試題。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科舉制度了,這也和方然下一步的計劃有關。
他其實也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