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左右為難(第1/3 頁)
另一邊,孟行已是與王俊之去天牢探看恩師吳林,不過奇怪的是,吳林只見了王俊之,而後叫王俊之傳話,只叫孟行好好讀書。
吳林的態度十分奇怪,如果是出於身陷囹圄,怕不願被學生見了狼狽模樣故此不見,那他不會見王俊之。
若說怕連累了兩人……但其實兩人見與不見,其實都已打了清河黨的烙印,而且孟行的聲名遠播,別人想要不注意也是難的。
如今只見王俊之一個的態度,其實是向孟行傳遞了一個明顯的訊息:今科春闈對孟行不利!
孟行四首望海樓,尤其《千金書》改“恆”為“常”,公然討好皇帝,眾人皆知他目標直指狀元,
孟行目前的名聲可以說是名傳天下,這些都是他為了考取狀元而做的鋪墊。
但是吳林忽然落獄,便使孟行的計劃突然遇到了巨大的陰霾。
吳林也意識到了孟行的野心,但他只叫孟行好好讀書,絲毫不提金榜題名的事。
譽王提過吳林落罪的起因,就是在南陽郡取舉人只取政見偏向於清河黨的考生,而引起軒然大波,後來遭遇保守黨報復,多次彈劾攻訐使朝堂動盪,弄的皇帝也不得不將他落獄而堵住悠悠眾口。
而孟行作為吳林親點的解元,自然會成為了眾矢之的。
而既皇帝落罪於吳林,做出態度,恐怕要牽連到孟行。
三月春闈考的是會試,孟行首先第一關,便是考中進士。
會試一關,對孟行而言便是巨大考驗,若是名落孫山,則是顏面掃地。
只因孟行現在的名聲太響了,不成功不知道要遭來多少奚落。
而且很可能遇到“狙擊者”。
吳林落獄表明了皇帝的態度,會試的主考官,定然不是清河黨的,也很可能不是保守黨的,而是中立人士。
吳林肯見王俊之,便說明政見偏向於清河黨的學生會試之路還沒完全堵死。
但拒見孟行,便是告訴孟行:
為了緩解保守黨的怨念,保持平衡,會試副考官之中保守黨多半佔了上風。
而這一趟,孟行定然要遭到狙擊,這是可以預見之事。
會試這一關,孟行已是難過了。
而考過會試,才能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決定最終排名。
即便孟行過了會試一關成為貢士進入最終進入殿試,恐怕吳林案的牽連就會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因為這是由皇帝本人來操縱了。
貢士集中在宮殿舉行“殿試”,此試不淘汰應試者,而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共三等。
一甲只錄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同進士出身。
若是因為皇帝的考慮,而非孟行考得不好,卻故意不取孟行在一甲,對孟行而言便是大大的失敗。
若是落在三甲,則是顏面無存。
有人認為科舉名次不是很重要,這絕對是錯的。
科舉名次,有拿“如夫人”對“同進士”開涮的段子,即“同進士不同進士,如夫人不如夫人”。
如夫人即小老婆,“如夫人”中的“如”就是像、相似的意思,但只是像、相似而已,並不是真的夫人。
同進士的“同”字,表面上是指“相同”,其實就是“不同”。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於道光十八年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心高氣傲的曾國藩對這個“同”字視為畢生奇恥大辱,卻又無可奈何,耿耿於懷了一輩子。
不提名聲,再談實利:
孟行得了解元,獲得隱藏成就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