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初踏社會(第1/3 頁)
乜振興1977年10月參加高考,12月份才收到錄取通知。開學已經是1978年春節過後,因此,乜振興報到參加工作,就是1981年9月。
乜振興沒有考研究生,分配到漢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當地老百姓把這個地方叫農科站或農科所。因為這個單位前身就是農科站,後更名農科所,前年才更改稱漢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院下設水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畜牧技術推廣所、漁業養殖所、還有辦公室、工資人事科等等一些科室。科室所雖然是一個單位,但只有集體學習和排隊領個工資時,大家才見面,平時科所各自安排工作。
實質上就是多個單位彙集在一個院子,各幹各的事。這個單位面積不小有300多畝面積。有水田、模擬山地、塑膠種植大棚、菜地、養殖房舍、塘庫等組成,完全像一個多種經營的生產隊。剛到單位時,乜振興還有些失望:單位和農村有什麼區別?每天不是下田看莊稼,就是觀測記錄。隨著時間推移,他明白這裡的農活是由附近農村農副工、季節臨時工完成,他們只進行科學實驗和記錄觀測等一些工作,指導農副工進行生產與實驗。他們是名副其實科研人員。
乜振興分配在水稻研究所,他看看自己從學校帶回來書本,整整齊齊碼在書架上,土壤學,種子胚胎學等等。他學的專業與水稻密不可分,仔細想想,他所學的專業又和水稻沒有關係。他的工資還不錯,每月42.5元,他們所長是農校畢業的中專生,工資比他還少幾塊錢。所長的助理原來是一個鄉的農技員,初中畢業。研究所大部分人是中專和高中畢業生。中老年居多,年輕人只有四五個人。乜振興有些失望和尷尬:研究所裡只有他一名大學生。三四個中專生,其餘都是從村鎮農技員選派來的土專家。一聽說胚胎和土壤、水質這些新名詞感到好奇。甚至還問:種子懷胎在哪這樣可笑問題。所長是標準的農民兒子,農副工乾的活他都承擔,地地道道的農民。
農科院有辦公大樓,實驗樓,綜合樓,職工宿舍,圖書資料館,化驗室等等。看得出是剛剛修建。建築非常考究前衛。職工宿舍一棟三層老房,青磚青瓦。一棟新的白牆紅瓦。老職工們居住在老舊宿舍樓裡。乜振興被分配在新宿舍樓。新宿舍樓有廚房,會客廳,宿舍和辦公室。這樣,他就可以不到集體辦公室去。只需在自己家裡辦公搞科研。比所長居住條件還好。
所長是一個個兒不高瘦老頭,其實還不到40歲,對人溫和謙遜。對他以老師相稱。
乜振興媳婦來單位看他,所長直笑不說話。
乜振興老婆對老公悄悄說,四年大學沒有白上,這麼高階的地方,上班玩似的,工資還高,比我們鎮長工資都高。這是乜家祖上八輩子積德來的。
老婆臉一沉又說:孩子在村小學上一年級,學習一塌糊塗。村小學他在那裡教過書,知道那裡情況,便下定決心要把孩子轉到集鎮去上學,但集鎮距離家裡太遠。距離她們單位更遠。唯一途徑是到漢山師範學院附屬學校上學。他詢問了所長情況,所長告訴他,他們單位本是在當地集鎮小學上學的,市教育局為了鼓勵科研人員安心工作,特許他們單位職工到漢山師範學院附屬學校上學。這是漢山市最好的小學。他得知這一情況後欣喜若狂。但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媳婦是農村戶口,孩子的戶口隨媳婦,他的戶口在研究院集體戶上,而按當時政策,孩子的戶口還不能遷移到他的名下,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到漢山師範學院附屬小學上學。
他很苦惱和鬱悶,自己在農科院工作,子女不能隨農科院孩子上學。突然一天,一個蓬頭垢面的女人在農科院大門外撒潑叫罵。大家都不理會,乜振興看到這女人可憐,而且這樣撒潑在大門口叫罵,也影響單位名譽,就去門外勸解,不勸便罷,一勸婦女罵的更加厲害,而且提起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