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不足(第1/4 頁)
飛速賓士,來回拋射箭矢的北虜精銳也是看到了主戰場的動靜。
近萬牧民垮了。
死傷近三千人。
剩下的幾千人策馬狂奔。
就算畏懼軍令沒跑的,也是聚整合小堆,很難再成陣列。
這種情形下,就算北虜大汗親至,也難以把這群牧民重新集結起來。
他們已經喪膽。
事實上敢和周軍主力精銳打兩次對沖,也是在戰前被下了嚴令的結果了。
牧民說是騎兵也行,畢竟可以跑馬騎射。
但嚴格來說他們不是軍隊。
只是個人有些悍勇,塞外草原生活艱苦,養成了牧人過人的膽魄和意志。
幕天席地,百里之內可能就幾十個帳篷,人口稀少,凡事多要靠自己。
夏秋時還好,最苦的是冬春。
冬春時最少下十幾次雪,積雪最厚時深過人膝。
要提前備好大量乾草,不然牧群餓死光了牧人全家也得餓死。
牧畜生病,照料,凡事都要靠自己。
若遇白災,就是到了化雪時仍然降雪,積雪不化,無法轉場,春草不出,滿地只有皚皚白雪。
到那時,牧群就大量餓死。
牧人只有南下搶掠。
歷來遊牧民族發展壯大,是降雨帶北移,天氣又轉暖之後的結果。
從先秦到秦漢時就開始了。
秦漢之交時,應該是進入了小冰期,匈奴開始頻繁南下。
草原上只有沙子和白雪時,牧人當然要跟著貴族南下,去搶條件更好的農耕民族。
所謂草原人壯實,喝不完的牛奶馬奶和吃不完的肉,只是後世人的臆想。
真要吃喝不愁,這幫人瘋了要南下搶掠。
艱苦的環境,倒也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和過人的膽魄。
加上艱苦環境,經常千里跋涉和騎馬放牧鍛煉出來的騎射本領,說這些牧民是天生的戰士也沒有錯。
但軍隊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從後勤到裝備,到日常訓練,小隊戰術,大規模騎戰的戰術,這些都需要演練。
一個幾千人的部落,最多能養二三百人的脫產戰士,這些人集中在臺吉貝勒們身邊,日常是貴族的親衛,貴族也全力武裝和訓練他們。
這也是在此之前,北虜日漸衰落的原因。
大小貴族過於分散,兵力長期不能合練,形不成戰力。
脫產牧民太少,精銳太少。
這一切在草原合力重新編組後得到了改善。
但以北虜的能力,有十餘萬脫產戰士已經是極限。
其東西數萬裡,能在一個方向集結幾萬精銳,配幾十萬牧民,這就是幾乎出盡全力了。
眼前這些牧民才是北虜騎兵的中堅。
苛責他們並無意義。
能力上限便是如此。
但對這些在圍攻車隊的北虜精騎們來說,眼前的事令他們感覺無比恥辱。
牧民們最少還和周軍主力騎兵打對沖。
哪怕損失慘重,最少是拖住了周軍主力。
完成了預計目標。
但他們雖是打敗了周軍步兵,卻始終不能突破陣車之內。
一輛輛高大堅固的黑色馬車,形成了磐石般的環形防禦圈。
外圍的兩千長鈹手猶如一朵朵鋼鐵之花,攀附在車陣防禦圈之上。
想要突破車陣,先得破長鈹陣!
而正面破陣,恰恰又不是這些披甲精騎的強項。
當年的蒙古之強,是因為擅長汲取敵人的技術和戰術。
不誇張的說,蒙古人就是和女真人學的重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