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這玩意兒太“燙手”了,我接不住(第1/3 頁)
拆遷區的住戶搬走了,但“阿成酒家”的生意並沒有變差,他的餐館,主要針對的是打工者。
隨著城市往周邊發展,國家經濟從珠三角往長三角發展,特別是往“滬、寧、杭”發展,附近的工地,廠區是越來越多。
中午吃飯,他都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
午飯過後,常順到的時候,馬師傅已經等在那裡了。
此時他手裡提著一個黑色的塑膠袋。
“常老闆,我們去那邊人搬走了的房子裡面!”
走到他的跟前,馬師傅跟他打著招呼道。
他可能是怕這邊來往的人多,出售的物品,看見的人越少越好。
“行!”
兩人很快走進了一家三層樓的拆遷房。
這房子,原住戶已經搬走至少半個月的時間了。
到了裡面,他又跟著馬師傅上了三樓。
在他上來後,對方還往下看了看,又在房子各處房間看了看,確認沒有其他人後,才把方便袋放到了地上。
“常老闆,我這次帶過來的東西,有一樣可不一般,你先看塑膠袋裝的。”
馬師傅有些神秘的說道。
看上去很認真。
“好吧!那就先看袋子裡面的。”
常順也沒急著問,反正遲早會看見。
開啟塑膠袋,裡面露出一個老竹筒,兩本古籍,一個鼓鼓囊囊的老信封,一個長方形的小木盒以及一個小粉盒。
他先把小粉盒拿在手裡看了看。
粉盒是粉彩的,圓柱形,直徑約8公分,高約3公分,面上畫著花卉、蝴蝶的圖案。
底部有款,“同治年制”,瓷很白很細,看上去很精緻。
放下粉盒,他又拿起了竹筒。
入手時,能明顯感覺到裡面有東西。
竹筒看上去很有年代感,面上雕刻有靈芝紋飾,還刻有“懸壺濟世、妙手回春”八個字。
比較粗,直徑有7公分左右,高度約20公分。
上面有一個木頭製作的蓋子。
常順把蓋子解開看了下,裡面露出被手帕包裹住的物品。
把它倒出來開啟看了下,居然是一套銀針。
這些銀針最長的大約有15公分,最短的只有7公分左右。
數了一下數量,一共36根。
看它們的樣式,不僅長短不同,大小粗細也不同,明顯是手工製作出來的,很有年代感。
不像現在售賣的那種銀針,除了長短不同,其它差不多都一樣。
兩本古籍,一本是講針灸的,一本是用針灸治病的。
都是手抄本,封面沒寫書名。
簡單翻看了會兒,裡面繪畫的人物以及穴點陣圖案很簡潔直觀。
讓人看了一目瞭然,就連治病的方式都是敘述直接上手,沒有那種“呱噪”,廢話的感覺。
拿起鼓鼓囊囊的信封,常順把裡面的東西一股腦倒了出來。
發現都是民國時期的紙幣。
面值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甚至連10萬元的金元券都有。
上面的人像,有孫先生,蔣委員長,以及林森。
突然間,他發現了一張一元面值的錢幣,這張錢幣的人像不是那三人,而是“廖仲愷”。
曾經看直播鑑寶,他聽一個主播說過,廖仲愷人像、李鴻章人像、袁世凱人像、皇帝像,這些特別的人物影象民國時期的紙幣,都很值錢。
這張錢幣品相還可以,他留意了下,並沒聲張。
除了這張特別點,其它的都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