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孔子:道上的規矩,我立的(第1/2 頁)
【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還有半部是《掄語》。】
【孔子:一個2.21米高的山東大漢。
他建立了一個叫做儒家的幫派。
幫派設立了72個堂,收了3000名小弟
還給道上制定了規矩名曰《論語》又名《掄語》】
【後人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個能徒手舉起四百斤城門,身後跟著三千小弟,更有七十二大將建立七十二堂口,勇闖數國,令各國君主無不笑臉相迎的男人。】
天幕下。
孔子:???
看著自己這接近十尺的身高,以及跟在自己自己身後的七十二個賢人,以及自己那三千弟子,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自己講道出行,三千弟子跟隨,沿途各國君主無不對自己以禮相待。
可現在被天幕這麼一搞,孔子都有那麼一瞬間感覺,他們對自己客客氣氣的,是不是被自己這高大的形象,以及跟在自己身後的三千大漢(弟子)給嚇住的了。
【所以儒家所說的仁兄德才兼備的真正意思是:仁胸、德背、才肩。】
【仁胸:指的是透過不斷的訓練和戰鬥,使胸前的肌肉隆起一個仁字。所以古代儒家弟子見面會互稱“仁胸”,只不過後來者資質愚鈍,無法做到,於是,後來逐漸演變成“仁兄”。】
【德背:指透過不斷的訓練和戰鬥,使背部的肌肉隆起一個德字。】
【才肩:指透過不斷的訓練和戰鬥,肩膀的肌肉隆起一個才字。】
【所以賢人的基礎標準是“仁胸德才肩背”,後世演變成“仁兄德才兼備”。】
看著天幕的孔子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我是這意思?
一眾弟子看著孔子那魁梧的身軀,也陷入了沉默,然後一個個紛紛張大了嘴巴:(?o?),夫子,原來仁兄德才兼備是這意思啊!我們悟了。
【所以《論語》應該是這樣翻譯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你學我的武功,不學我的思想就會迷茫,你學我的思想,不學我的武功,就會被別人打死。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翻譯:三個人一起走,只要其中有一個人是我,戰力就相當於一個師。】
“還能這樣解讀?”
大明,朱元璋驚呆了。
“咱老朱讀書少,你可別騙咱。”
作為平民出身的他,從小就沒怎麼讀過書直到後來當了皇帝才開始惡補知識。
儒家的經典著作《掄語》他自然是讀過的。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他要是沒記錯的話意思好像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因為精神疲憊而無所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是三個人一起行走時,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吧!
朱元璋不由的砸吧砸吧嘴,反覆揣摩著天幕上解讀的掄語。
雖然和那些儒家翻譯的不一樣,但相比起那文縐縐的論語,朱元璋感覺這個掄語才更適合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翻譯:但凡打架,只要猶豫,對面就站起來了,不猶豫便能直接把對面打飛。】
【“顏淵喪,子曰,噫,天喪予。”
翻譯:孔子的弟子顏淵死了,孔子說:噫!天帝是不想活了嗎?】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翻譯:你父母在我手裡,你跑不了,就算你跑了,我也有辦法把你逮回來。】
【“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