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白蓮教亂(第1/3 頁)
山東濟寧府以南六十里,微山縣有一座繁華大鎮,魯橋。
魯橋位於微山湖之北,更是泗水與白馬河的交匯處,水資源豐富。元朝,京杭大運河“借泗行運”,江南糧船直接涉江入淮,由淮安轉入泗水直達濟寧,再經濟州河到東平入濟水,東北行由利津泛海至天津,經永定河達北京。“借泗行運”工程的實施就是從魯橋鎮開始的,元運河通航之後,魯橋一躍成為掌管運河南北漕運的重鎮。
所謂“南連淮楚九地厚,東導齊魯群流通”,說的就是魯橋了。
那寬約百步(150米)的河面上,來往著大大小小款式不同的船隻。最常見的都是些船帆寬厚、船體寬扁且兩端上翹、大肚彎沉的貨船。船篷很小、結構簡單,幾乎裸露著整個甲板以更多載貨的,是短途的運船。那通體狹長狀若游魚的是運送南北時鮮的快船,據說日夜不停穿行兩京,最快只需七天。還有一些舒適的大船,船篷又大又寬,那是客船。更奢華的,甲板上的房間甚至可有兩層的,便是官船了。在這些大船之間,忙碌穿梭著許多小船舢板,這些是本地碼頭船,提供一些跑腿、買貨、送食、分貨的服務,跟著賺點小錢。
運河就是這時代的經濟引擎,南北許多繁華大城,如淮安、揚州、臨清、天津、通州,都位處於這“運河經濟帶”之上。魯橋雖只是個小鎮,但臨河的商業街,也有三四里長。有編制近百人,高大威武的巡檢司;有客房過百間、驛馬六十匹的魯橋驛站;有提供南北貨交易、便於運船中途補貨的大市場。至於酒樓、旅館、商行、糧行、果品行、錢莊、布行更是鱗次櫛比,令人琳琅滿目。
時接五月,由春入夏,豐水期將至,這商業街上更加繁忙,遊客、旅人、商家、牙人、腳伕、縴夫、攤頭、車行忙忙碌碌、人流稠密,好一片繁華盛景。
“那是什麼船?”
生意人,眼睛尖,人們發現,好像又有大生意來了。這支船隊由北而來,十來艘大船淨是漕坊。漕坊是一種平底大船,也是運河上的糧運主力,船廂很大,可分雙層,外觀方正,能載貨兩千到三千石。去歲平亂西南,運河上的人們還曾見過用於軍運的漕坊,一船就能載人數百,據說還裝載著火槍大炮,弓刀彈藥。那幾十大船浩浩蕩蕩,日夜不停,十來天就從北京走到了長江。
散了吧,這種官船一般都與巡檢司、官驛交關,沒什麼生意可做。但這幾艘船不大一樣,竟然慢慢泊向了碼頭邊上亂糟糟的一大片棚戶區,那可是運夫、腳伕、縴夫各種窮人們的住所。
“這便是我家鏢局的船”
“老董,好大的手筆啊”
那亂糟糟的棚戶區之中,有個稍大一點的院子,院門立著一群人。為首者一人面如老農,另一人紫棠臉絡腮鬍,一身苦力裝扮。這便是南山東的漕幫龍頭胡三爺,與平安鏢局的董如海大鏢頭了,兩人都曾是綠林上的好手,多年之後相遇,各自都有了一番際遇與成就。
胡三爺今日很不同,不斷吸著鼻子,似乎在分辨著什麼氣味。
他笑了笑,點起了一根菸鬥。話說這淡巴菰,在大明越來越流行了。但董如海留意的卻是,這菸斗一點上,四周那些精幹的腳伕慢慢靠攏了上來,甚至遠處推車的漢子、搬貨的車伕,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計,手上都摸出了什麼傢伙。
“那日,大乘徐真人問我,為何你們幾位客人身上都有同樣的香味。你知道的,聞香教,最擅用香”
這場面並不友善,董如海笑了一笑,回答得很坦誠
“不是徐真人想的什麼江湖手藝。我們這些人啊,身有殘缺,常有怪味,東家憐憫,都給用上了昂貴的香水,用於遮掩罷了”
“香水?!貴東家,非一般人啊”
“徐鴻儒邀你們漕幫好漢一起造反,老胡你為何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