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那千絲萬縷的聯絡 5(第1/2 頁)
5
和往常一樣,非遺文創園裡,時常會有各色“監工”入內,但和以前不同的是,他們眼裡的不放心,慢慢淡了許多,溜達的次數也明顯比以前少了。
剛入冬的時候,外部改建基本成型,紅磚古厝、燕尾脊的格局盡數保留,與增修的花園涼亭相得益彰。以前最古的三面老牆,也被特意保留下來。
照原定計劃,老牆上還將掛上一些富有文藝氣息的小木牌,寫上宣傳刺桐文化的清新小句,這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偏好。
但這還不是重頭戲。為了把重頭戲做好,顧小喜還特意請譚清清來幫忙。
備好作畫工具後,顧小喜和譚清清站在老牆前,寫寫畫畫,光是草圖就畫了好幾張,但總覺得不太滿意。
倒是沐川這個門外漢的一句話,帶給了她倆靈感。
“既然有三面牆,能不能每一面牆表現一個主題,但又彼此之間互有關聯呢?”
“好像有點道理,”顧小喜徵詢譚清清的意見,“要不,咱們再梳理一下?”
梳理之下,兩面牆的主題已經定下來了。一是世遺文化,二是非遺文化。
刺桐二度衝刺“世遺”,打出的名號是海絲文化。這也是文創園一開始的創意,只不過,因這創意與市裡規劃的海絲文化博覽園相重複,後來才改為非遺主題。
但無論是世遺,還是非遺,都是刺桐市的文化名片,將這二者用牆繪的方式表現出來,既合情合理,又極富文化內涵。
至於第三面牆,顧小喜和譚清清達成的共同意見,是反映當下生活,要就有時代元素。至於用何種方式來表達,二人還沒有明確的思路,便暫時把它拋到一邊,先畫起世遺、非遺文化的草圖。
三天後,草圖畫好了。
譚清清負責的世遺文化牆,以紅藍主色的交錯來達成視覺的衝擊,同時又以海船和沉船互為映象,其意境與唐人劉禹錫所說的“沉舟側畔千帆過”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顧小喜負責的非遺文化牆,用色卻很淡雅,以提線木偶為主要元素。有趣的是,畫中人物手裡所提的,並非只是木偶,還有一幅幅刺桐非遺畫卷。
兩人的構思都很巧妙,見了面免不了一頓“友情互誇”。
一個說:“人們在慨嘆沉船的滄桑歷史時,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而自豪。畢竟,像南海一號這樣的沉船是少數,而‘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商業繁華,才是主流。嗯,畫得好!”
一個又說:“我還說,那麼多的非遺名目,你該怎麼放上去。沒想到,你竟用這麼巧妙的方式把它們串在一起。可以說是匠心獨運了。”
被閨密誇了“匠心獨運”,顧小喜笑得快合不攏嘴,但聽譚清清又點評道:“但我想聽你說,你為什麼選提線木偶作為主要元素呢?”
若說量級,和提線木偶一樣,屬世界級的文化遺產都還有五項呢!
“因為,它和別的非遺文化不一樣。比如說,我們不主打南音。南音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十分珍罕,但‘刺桐音樂文創園’把它作為重點專案,我們就不用再重複了。”
“哦,明白了,我這裡表現了海絲文化,你也就不再以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為重點了。”
“沒錯。最後,我在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和提線木偶中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選擇了提線木偶。這還多虧了沐……”
一語未了,沐川清涼的聲音,便從顧小喜所站的老牆後透了出來:“哇,過分了啊,夸人為什麼要揹著誇。”
話音剛落,人已走近,笑呵呵地望著顧小喜、譚清清:“美女們,下午好。”
譚清清噙笑點頭,當是回應。
顧小喜見他,也有幾分薄嗔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