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發猓諧音石巖下 獐子傳說意深藏(第1/10 頁)
發羅箐石獐謠
發猓諧音石巖下,獐子傳說意深藏。
村落生態美如畫,故事流傳久長揚。
一
引子
在這個金色的秋季,我,筆名資生,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好奇,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土地。烏蒙山脈,這個被譽為“雲貴高原之脊”的地方,是我此行的目的地。而在這壯麗的山脈中,隱藏著一個名為阿旺鎮的小鎮,小鎮裡又有一個名叫發羅的村落,那裡,便是我將要開啟尋村蹤之旅的地方。
清晨的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烏蒙山脈的崇山峻嶺之間,為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我乘坐著顛簸的班車,穿過蜿蜒的山路,終於抵達了目的地——阿旺鎮發羅村。
這裡,四周群山環繞,雲霧繚繞,彷彿人間仙境。村落的房屋錯落有致,屋頂上覆蓋著青瓦,牆壁上繪滿了各種各樣的圖案,透露出濃郁的民族風情。村中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水面上漂浮著幾朵輕盈的荷花,散發出陣陣清香。
我站在村口,深深地吸了一口這裡的空氣,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新,讓人心曠神怡。我知道,我的尋村蹤之旅即將從這裡開始。我將用我的筆,記錄下這個美麗村落的點點滴滴,將這裡的故事傳揚出去,讓更多的人瞭解這片神秘的土地。
二
村莊概況
發羅村,位於烏蒙山脈的腹地,是阿旺鎮下轄的一個小村落。這裡海拔約2000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村莊四周被連綿起伏的山巒所環繞,山脈之間,雲霧繚繞,宛如仙境。
村莊的轄區面積不大,但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生機。據統計,發羅村的轄區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佔總面積的40,林地面積佔60。這裡的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玉米、小麥、土豆等農作物,以及臭參、黨參等藥材。
發羅村的歷史悠久,據村中長者所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當時,一批逃避戰亂的民眾從中原地區遷徙至此,擇水而居,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發羅村。村子得名於村莊附近的一座羅姓山頭,山勢巍峨,羅姓先民便以山名命名了自己的居住地,久而久之,“羅”字演變為“羅”的諧音“羅”,便有了“發羅”這一村名。
行政區劃的變遷見證了發羅村的發展歷程。在明朝時期,發羅村隸屬於貴州布政使司所轄。到了清朝,村子劃歸雲南省昭通府管轄。民國時期,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發羅村歸屬雲南省昭通專區。新中國成立後,村莊的行政區劃幾經變動,最終在20世紀80年代,歸屬於現在的阿旺鎮。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羅村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滄桑。村民們勤勞樸實,世代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化。村中的建築風格保留了濃厚的民族特色,木結構的房屋、青石板鋪成的巷道,都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遙遠而又溫馨的年代。
如今,發羅村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在政府的扶持下,村民們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將傳統的農耕文化與美麗的自然風光相結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體驗這裡的鄉村風情。發羅村,這個古老的村落,正煥發出勃勃生機,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三
在發羅村的日子裡,我有幸邂逅了三位村民,他們分別是李存志、楊順金和邱菊。他們不僅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更是發羅村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傳承者。以下是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對村莊歷史、文化和生活的深情講述。
1 歲月的講述者李存志:李存志,這位滿頭銀髮的長者,已年過古稀,76歲的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他的眼眸深邃如古井,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卻無法掩映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歷史的深刻記憶。
每當提起發羅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