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播音員的工作(第1/2 頁)
在這個紅色年代,每一份工作都有每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正如播音員,雖然像陳銘說的那樣,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是個一等一的好工作,但播音員也並非不明內情的人想象的那樣簡單。
豐勝大隊是個比較大的生產隊,隊員們的房子一排一排分成了八組足有上千人。(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這麼個上下級關係,生產小隊一隊二十戶左右,有150人——200人,這裡私設模糊掉了小隊概念,改成統一大隊,所以千人應該較為合理。)
糧食作物除了玉米大豆土豆之外,還有紅薯、花生。所以每年秋收的時候,豐勝大隊的農忙景象總是五花八門、工作內容也各種各樣。
有掰玉米的,有裝袋子的,有起土豆的,大娘們跟嫂子們會去割地瓜秧和土豆秧,小孩子們也會跟在大人身後去撿遺留下來的糧食。
而播音員的工作內容與隊員們的工作也息息相關,除了要宣讀上面下來的各種檔案之外,還要熟練掌握各種裝置,給隊員們放音樂、唸詩歌。
平時各種獎懲處罰什麼的通知都會由雲舒負責,而且雲舒還要每天跟上級對接,然後在晚上大家都休息之前,宣讀並不準確的天氣預報。
其實從1956年7月1日開始,人們就已經第一次在《日報》上面讀到了天氣預報,從此,公眾氣象才慢慢起步發展。
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天氣資訊已透過報刊和電波傳播至全國各地,只不過……準確度沒那麼高就是了。
至於電視版本的天氣預報,會在1980年出現在群眾的視野中。當然,那都是電視臺的事兒了,與雲舒現在的工作內容無關。
現在的她說是一個播音員,其實大機率就是一個傳聲筒,說的放的都是上面發下來的東西,紅的不能再紅,當然了,這也意味著雲舒不用為自己的話而負責。
……
因為今天是農忙的第一天,必然要有一些儀式感。當然了,肯定不是那種宣傳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大隊長已經叮囑過雲舒好幾次了,必然要給隊員們鼓舞士氣、讓他們鬥志昂揚才行。
提前一個小時就起床出門,早餐也只吃了點小麵包喝了牛奶的雲舒點頭表示明確,然後就在大隊長期待的目光中挑選起播音室裡面現有的資源。
這個年代最為普遍的播音裝置統共有四種,主要包括電子管收音機、磁帶收錄機、黑膠唱片播放機和卡帶播放機。
這些裝置廣泛應用於家庭和廣播站,滿足了現在的各種播音需求。但黑膠唱片機這玩意兒自從風起之後就不常見了,沒辦法,刻板印象中,它帶有一些四舊色彩。
豐勝大隊的富有也體現在了播音室裡,他們擁有的是一臺磁帶收錄機,和一臺電子管收音機。
而云舒面前這臺電子管收音機,就是播音室的主力。它能接收到京城廣播電視臺跟地方電視臺的無線電節目,平日裡雲舒在讀完檔案之後,就可以給隊員們放這些廣播節目。
既是隊員們的娛樂,也是雲舒的休息時間。
而且最近黑省自己也辦了個八零五臺,雲舒想著,這裡面說不定有些東西會讓隊員們更愛聽。
拿著旁邊的說明書簡單操作了兩下,雲舒很快就上手調起了頻道,說實話,並不難,遠沒有後世那些裝置複雜,說明書也通俗易懂,因此雲舒很快就能熟練操作了。
謝大隊長跟其他人在身後看了一會兒,都點頭認可了雲舒這個城裡小姑娘的能力。這麼快就會用這精貴玩意兒,可見是城裡娃,天生就聰明。
……
趕在上午八點之前,雲舒多試了幾遍,迅速提升了一下熟練度,又除錯了一下播音室的話筒跟大喇叭。
等到八點開始,雲舒便迅速切入一首《東方紅》,伴隨著激昂的樂曲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