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沒有精神(第1/3 頁)
亞視的主持人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反正有點過度憤青。
當即反懟:“在中國人的土地上(飛機上),說普通話有什麼不對嗎?”
“反倒是你,普通話不說,粵語不說,非要說勞什子英語,自以為高人一等麼?”
好傢伙,這可惹毛了無線電。
無線電:“我們說英語是追求國際化,不像你們飛機上賣貨,拉低社會檔次。”
亞視:“小商品流通,是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有什麼高檔和低檔的?”
對此,各類專家是輪番上陣,研究這段事情。
當初是一件小事情,現在一件無比重大的事情。
這已經不是說什麼話語的問題了,這是兩個階級的對碰。
精英文化有一個毛病。
越把自己標榜的特立獨行,反而脫離了人民群眾。
香港人有多少會英語的呢?
比例很少。
香港從六十年代普及英語,並且一度禁止國語課程。
但他們發現,這一招沒有用。
英國資本家又不是好心人,還玩義務教育免費補貼什麼的。
就這樣,磕磕絆絆的來到了七十年代。
有人提出,香港要有自己的語言,那就是粵語。
屬於是,原本屬於國語課程的空白,快速被粵語佔領了。
但粵語受眾完全不如國語,很多詞彙無法表達。
那就改革,創新。
這就是香港話和粵語裡面最大的不同。
有些話連廣東人聽了都懵圈。
回到英語問題。
歐美實現的是精英教育。
他們的民眾文化也普及,但這種文化普及效果很差,屬於是散養的那種。
這也導致了很多歐美大眾的基礎常識都沒有。
乍一看就像是傻子一樣。
東亞和南亞諸國,都是受到傳統文化的思維影響。
在過去,背八股文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復讀。
你讀懂不懂?
不要緊,反正先背會再說。
這個教學模式,也被稱為填鴨式教育(外國人的說法)。
但不可否認,這種教育模式,使得日本的教育事業快速崛起。
從此有了工業強國的資本。
相反,滿清更加偏向於純粹的精英教育。
也沒有真正的普及大眾。
即便是社會精英,也是五花八門的思想。
說好一點,就是思想自由,文化自由,交流自由。
其實這就是歐美教育的風格。
包括蘇聯也是一樣。
新中國的模式是強制性推行普通話教育。
你別管這方法好壞,教育是不是有問題的。
至少現如今十幾億人口可以正常交流,得感謝普通話的普及。
這樣中國才能實現東西南北之間,不同人員的交流和互通。
也是基於這種大背景下,在八十年代說普通話,在香港不丟人。
反而市民認為,這是正宗的國語。
至於英語的使用人數,除了老外,有幾個學英語的?
香港本土會英語的比例不足20萬人,連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精英越是吹噓英語如何如何厲害,那底層人就越反感。
順帶著連無線電的好感度直線下降。
最直觀的就是群眾都跑去看亞視的孫悟空了。
這就是齊天大聖。
什麼tvb猴子,弱爆了。
最後某人就麻瓜了。
我特麼躺著也中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