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集體戶口(第1/3 頁)
其二,住。
這會連房產證都沒有,也不存在四合院同人文那種謀奪誰家的房子說法。
房子都是公家的,集體分配。
有勞動,就有房子。
區別在於房子的新舊程度,地理位置。
所以,住基本上都能滿足百姓的需求。
如果你離開原戶籍,那沒有住宿的地方,就不怪當地了。
其三,行。
計劃經濟時代,出門都需要介紹信。
儘管交通工具已經很普遍了,但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要。
能外出的,大部分靠11路公交車(兩條腿)。
所以,行,也沒有多少花錢的需求。
如此看來,只有最後的選項。
衣。
為什麼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說在於使用工具,畢竟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
但是自然界的很多動物,也有會使用工具的。
哲學領域的人認為,人會思考。
難道動物不會嗎?
動物在保留原始的本能情況下,比如螞蟻尋找食物路途遙遠。
但在回程的時候,會慢慢的改成較短的距離回去。
這難道不算是一種最簡單的思考嗎?
最後在春秋戰國時代,古代中國人給出了答案。
禮。
這個是不是儒家提出的結論,暫且擱置。
古人認為人與獸的區別在於知禮。
而衣冠,則是禮的象徵。
中原文明可以鄙視周邊文明的優勢,就在於他們認為自己知禮。
而遊牧民族不知禮。
你看,發展了幾百年,幾千年,你們還只知道穿獸皮。
我們中原人就牛,會各種製衣。
而讀書人,擁有冠。
於是衣冠,成了禮的最高象徵。
有了這個原理以後,整個社會發展,就對衣服愈發的重視。
比如人死了,其實不知道冷暖。
但一定要穿衣服。
戰死的人,還講究馬革裹屍。
總得裹上什麼。
甚至皇帝代言,這個稀奇古怪的衣服都要搞起。
從此人和原始人最明顯的區別分開了。
前者為了吃的,為了安全,為了生存
後者先講豐衣,再講足食。
比如大熱天的,其實不穿衣服也沒關係。
但人總感覺哪裡不自在(少部分人除外),必須要穿一點什麼。
知道這個原理以後,就可以明白了為什麼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楊傑的來信,更加驗證了駱玉珠自己多日的想法。
市場對於衣服的需求很高。
其實兩個月工資,等於一件衣服。
這東西在楊傑的眼中,是怎麼看都是很彆扭的存在。
只是國家在宏觀上,把財富轉向重工業,造成了這種奇怪的現象。
這個問題蘇聯也是一樣的情況。
而市場開放後,人民的眼光和需求,必然第一時間轉回日常的衣食住行。
所以,整個市場的衣服也漸漸的多了起來。
集市上出現了各種攤位,競爭愈發激烈。
衣服,褲子,這都是小商品市場最直觀的感受。
而駱玉珠則是盯上了最不起眼的襪子。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她手裡的起家資金太少了。
本來她準備拿著全部的資金梭哈一波。
但隨後想到了大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