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洞穴探險得傳承(第1/2 頁)
第二天早上起來後,才知道二爺爺和二叔一家到縣城吃席後,留在二爺爺兒子縣城家裡住兩晚,要明天才回來。
左右無事,陳渝便想找點事打發一下時間,想起讀小學時學校組織春遊時的三潮洞,那裡以前還是一個不錯的景點,便決定去看看。
據老爸介紹,進山的路差不多已經損壞基本不能走了。
不過現在村村通公路,可以開車到生產十組,然後再步行到三潮洞。
老頭子還提醒路不好走,讓陳渝帶上開山斧,遇到雜草、荊棘的時候好揮刀開路。
本想帶著妻子一起去,但鄭冬梅膽小,陳渝只好帶上工具一個人出發。
三潮洞就在十組背後的西山深處,約有五六里路。
提著斧頭,一路上真的是稱得上披荊斬棘,花了近兩個小時,才好不容易來到兒時記憶中的三潮洞。
據傳,在很久以前,山洞裡每天早、中、晚固定時段,都會湧出大量的泉水,順著山裡的小溪沖刷而下,灌溉著沿途的樹木、農田,或供村民飲用。
三潮洞因此得名。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三潮洞不再冒出泉水了,成了一個供附近十里八鄉村來偶爾來探索、遊玩的小景點。
雖說是個小景點,但從未聽說過有人摸清過三潮洞的深淺。有傳聞說沿著三潮洞,可以直通鄰縣的某個小鎮。只是這一說法未得到證實。
來到洞口,陳渝依稀看得出當年村民用石頭精心堆砌的神臺和供桌的輪廓。
這些石頭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見證了曾經的信仰與祈願。
然而,時光荏苒,神臺早已年久失修,香火斷絕,只留下一片寂靜與荒涼。
洞口前,枯萎的雜草在寒風中輕輕搖曳,彷彿在訴說著過往的繁華與現在的蕭條。
幸好是冬季,雜草都枯萎了,省了一些麻煩。
洞口約有三米高,陳渝頭戴礦燈,提著一大袋石灰粉,往三潮洞深處走去。
洞內一片漆黑,只有礦燈散發出微弱的燈光,勉強照亮前方的道路。
洞內寬度、高度參差不齊。有的地方洞頂有七八米,遍佈各種形狀各異的石筍、石鐘乳、石柱。
當年來春遊的時候,用石頭砸下小塊的石鐘乳帶回家,放在碗裡倒上水放置一兩個小時後,喝著有一點點甘甜味。
在洞內行走,除了滴水、流水的聲音外,就是人的呼吸和腳步聲,讓人感到一種神秘而寧靜的氣氛。
如此氛圍下,要是膽子小的話,走不了多遠就會嚇得掉頭而回。
每逢洞內有岔道時,陳渝就會用石灰粉撒成一條線,以防迷路。
陳渝在洞內隨性走著,兜兜轉轉了快一個小時,來到洞內一個空曠處。
這裡,黝黑的空間彷彿是一個貪婪的巨獸,將礦燈的光芒盡數吞噬,使得遠處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
洞內很高,頂上懸掛著大大小小的石筍和石鐘乳,它們的形狀各異,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藤蔓,有的像水晶柱。
這些石頭經過無數歲月的自然侵蝕和沉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顏色和紋理,彷彿是大自然精心繪製的藝術畫卷。
在洞室的中央,一根巨大的石鐘乳格外引人注目。
它彷彿是從天而降的神物,末端離地面僅有一米左右的距離。在燈光的映照下,散發出絢麗的光芒,彷彿將整個洞室都點亮了。
特別是在石鐘乳黃豆大小的尾端處,
特別是石鐘乳尾端那黃豆大小的部分,更是閃爍著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它像彩虹的倒影般絢爛多彩,又像夜空中繁星的匯聚般璀璨奪目。
這時,陳渝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彷彿虛空中有一種神秘的指引,讓他情不自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