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英語(第1/2 頁)
我是想學好英語的。
大學的時候,為了過大學英語四級,我有段時間連吃飯睡覺都在背英語單詞。
吃飯的時候,清醒地背。
睡覺的時候,潛意識在焦慮中背。
我是農村長大的,這話我大概說了很多遍了,但很多在城裡長大的孩子,應該都不知道農村的教育條件吧?
我是在一個南方沿海城市治理下的縣城治理下的鎮治理下的村裡長大的。
90後,因此,教育條件肯定比我爸媽那一輩,60後,的要好一些。
60後的小時候,剛好遇上一些革命事件,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更不用說是拿出錢來讀書了。
我聽我爸說過,他的小時候,寫字的紙都買不起,而且那些紙張都很薄,鉛筆很容易就寫破了紙,但又沒錢買更好的紙。
很難想象吧?還有買不起紙的年代。
我的小時候,紙倒是買得起了,鉛筆什麼的也不是問題,但書好像是很貴的。
因為我小學的時候,就沒見過幾本書,學校裡沒有,家裡也沒有。
我的小學,現在已經沒有了,它在我五年級的時候倒塌於一場大雨之中。
幸好是一場夜晚的大雨,所以沒有人受傷。
我們也都是在第二天早上去上學的路上發現的。
這個發現,我還記憶猶新,畢竟沒多少人的學校會在一場暴雨中倒塌吧?
那是一個小小的二層紅磚建築,那天倒塌的是第二層,下面一層應該沒受什麼影響,根據後面的上課情況來看。
我四五年級的時候,農村裡較有錢的家庭,已經開始往外走了。
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級。
那個二層建築的第二層倒了之後,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沒有教室上課了。
學校裡為數不多的幾個老師收拾了一個小房間出來給我們五年級當教室。
那是位於紅磚建築對面的一個小矮房。
並排著,有兩間。外面的那間是一個廚房,經常用來熱學生從家裡帶的中午的飯菜。
裡面那間,我以前從來沒去過,大概是用來放學校的一些雜物的。
在那個“教室”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又到了學校隔壁弄了一個房間,上了一段時間的課,直到畢業。
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那個“教室”屬於危房了吧?
因為那個“教室”也有一個黑板,我猜想,可能在紅磚建築建立起來之前,那也的確是一個教室呢。
“教室”四周的牆,都是用不規則的石頭加泥土搭建而成的,屋頂是灰色的瓦片。
和我很小的時候見過的爺爺奶奶住的房子有得一拼。
以上,就是我小學的教育環境。
相信現在老家的小學生,受教育的條件,比我小學的時候又要好很多了。
只是,相對比城市,差距還是很大。
昨天刷到一個小影片,是一個大陸人與一個臺灣人的連線對話。
說到這樣的貧富差距,那個大陸人提到了中國人口的龐大,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
對面的臺灣人,因為來過大陸幾次,去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所以知道大陸的真實情況。
兩人和平地交流了一些臺灣省的現狀,以及某些觀念為何形成,又如何地被錯誤地傳承。
我沒去過臺灣,但素素去過。
之前我們也聊過臺灣的一些情況。
素素說的臺灣省某些城市的發展情況,和上面兩個人說的大差不差。
臺灣城市裡的建築和街道設施,都是比較陳舊的,類似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