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明之日月光華 > 第49章 此去京師論吉凶

第49章 此去京師論吉凶(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大明狗腿子時空亂敘穿越古代無理造反原神:楓丹的武道人仙大齊之君上傳奇大唐鎮國公御賜監察使養子斷親後,帶著親爹妻兒逆襲了蔚藍檔案:來自地牢的負罪者樹王大人:什麼?我成豐饒藥師了穿越之我在異世界捉鬼行屍走肉:我在末世賣軍火當老六後主劉禪:從救關羽開始大夏鎮遠侯我都皇叔了,叫劉備聲大哥怎麼了大秦:我說我不當宰相,扶蘇非要封我為王!當火影與崩鐵碰撞,期待這個故事動盪的大元貞觀六年遇見三歲小公主明末風雲:漢王重徵天下

關於姚廣孝與朱棣的相識,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據說姚廣孝進京後,一見朱棣便覺其氣度不凡,有帝王之相。

而朱棣也對這位僧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姚廣孝私下對朱棣說:“如果你能讓我跟隨你,我一定奉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

朱棣一聽便明白了其中的寓意——“王”字上面加個“白”字正是“皇”字。

雖然這個故事在後世看來有些誇張,但無疑為兩人的關係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然而,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誰敢做出如此露骨的表示呢?

因此,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不過,無論他們當時談話的細節如何,這兩位有遠大抱負的傑出人物確實走到了一起。

他們共同導演出了中國歷史上一幕又一幕波瀾壯闊的活劇,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姚廣孝隨朱棣來到北平後,就任慶壽寺主持。

朱棣就藩北平重鎮,經常因諸事煩擾而出入慶壽寺祈福。

二人隨著交談日多,朱棣逐漸發現了姚廣孝的卓越才能。

他善於觀察時局、分析問題,對於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著獨到的見解。

朱棣對姚廣孝的才能深感佩服,於是將他引為心腹,每逢大事必會與之商議。

在朱棣奔喪不成之際,姚廣孝便來信勸諫。

他敏銳地察覺到新朝有意削藩的動向,而朱棣作為在世皇子中最長且實力最強的燕王,自然是削藩的首要目標。

姚廣孝以“朝廷忌憚”為由,勸朱棣早做準備,同時打探虛實。

朱棣見信後深以為然,開始暗中積蓄力量、準備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

然而,朝廷的風向卻突然轉變。

朱允炆竟然裁軍十餘萬,並召朱棣進京奔喪。

這一舉動讓朱棣摸不清朝廷的態度,也讓姚廣孝感到局勢出現了變數。

為了應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姚廣孝不辭辛勞地千里奔走,與朱棣相見商議對策。

他們的關係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君臣或師徒關係,成為了共同面對風雨、攜手並肩的戰友。

兩人無言沉默了許久,最終姚廣孝嘆息一聲,說道:

“是啊,陽謀。

“殿下心中是否擔憂吉凶未卜?”

“孤確實拿不準朝廷的態度,此次朝廷的操作,看似尋常,實則深不可測。

孤此行京師,吉凶禍福實在難以預料,心中不禁感到一陣不安。”

“朝廷自削京營,其目的何在?

依貧僧看來,殿下此次憂慮,實則是關心則亂。

殿下此行京師,實則是大吉之兆。”

“哦?大師此言何解?”

朱棣聞言轉臉看向姚廣孝,臉上露出疑惑之色。

“朝廷突然宣佈裁撤京營諸衛十餘萬兵力,這一訊息迅速傳遍了四海八荒,天下皆知。

這無疑是新皇向天下人發出的一個明確訊號:他無意於削藩,至少在當前的形勢下,他並不打算採取這樣的行動。

這一決策的背後,是新皇深思熟慮的結果。

他深知,若是在諸藩入京奔喪之際強行扣留他們,強行推行削藩政策,那必將引起天下震動。

至少諸王親衛之軍會人心惶惶,特別是那些手握重兵、實力雄厚的九大塞王之軍,更是會成為潛在的火藥桶。

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兵變,到時候天下大亂,朝廷的統治也將岌岌可危。

就算新皇是個昏聵不智的君主,朝廷中的諸臣也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們深知削藩之舉牽涉甚廣,稍有不慎就

目錄
備前宰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