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採訪(第1/2 頁)
但畢竟是見多識廣,王忠很快從善如流,笑著回應道:“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古人也一直強調民以食為天,既然周董如此瞭解食品安全,那我們這就籤申請書,調查一下。
您看如何?”
面對這種情況,周瑜卻是又搖了搖頭。
“咱們還沒吃完,吃完了再調查吧,別浪費糧食。”
說完,周瑜就開始專心幹起了面前的餐盤。
對聯邦夏社的記者團隊而言,他們在西蜀新科這個小企業見到了與其他企業風格迥異的工作與生活。
不僅是管理與員工一起在一個食堂視窗吃飯,還有管理層屢次“挑刺”,讓食堂的後廚師傅們每天都要為了選單而絞盡腦汁。
還有事無不可對人言的薪資、福利,透明清晰。
甚至在採訪中,屢次爆出員工比組裡高層的月收入還要高的情況。
而且這些員工對於公司、工廠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都極為滿意,是真的幸福而不是姓fu。
等到最後對西蜀新科的技術團隊和高層進行採訪的時候,哪怕是見多識廣的王忠等人,也對西蜀新科的專案分成規則,產生了極大的震撼。
“您是說,只要技術方案經過公司稽核透過,公司就會提供資金、人力、裝置等資源支援,同時在給予正常工資和加班補貼的時候,專案成功商業化之後,專案組所有參與人員都會得到純利潤的比例分成?
甚至只要是正常離職,也能夠得到一筆專案金?”
從西科大肄業,在西蜀新科技術研發部門攻克智慧窗簾專案的董斌,在聽到記者的採訪問題時,目光堅定又帶著些許感慨,回答道:“是的,所以我非常敬佩周董事長,是他力排眾議,將研發技術的主導權、分紅權,都切實交給我們技術研發小組。
比如我當時的智慧窗簾專案透過稽核之後,我拿著專案資金買了很多看似與專案無關的東西,這個賬單後續也沒有任何問題。
而且僅僅是一個窗簾專案,我們小組剛剛收到了這個月的工資條,其中我們專案組的全體分紅就有十餘萬夏元,加上我們的基礎工資、加班補貼、全勤獎勵……這一系列的專案,我們小組這個月的月收入中位數都在兩萬。”
一個“小地方”的企業員工,一個月能夠拿兩萬夏元的收入,聯邦夏社的記者在筆記上記錄這個數字的時候,眼角都有些抽搐。
自己在行業裡摸爬滾打,走到如今這個工作崗位,都還沒有拿過月入過萬的收入……
想起自己的錢包厚度,唉。
京兆市居大不易。
等到採訪西蜀新科的技術高管時,聯邦夏社記者王忠整理好情緒,這才問道:“王先生您好。
作為曾經輔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的研究生生導師,在您的履歷和學術研究方向一直都是攻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影象處理、生物認證及智慧交通這種與西蜀新科當時在售產品完全沒有關係。
是什麼原因,讓您甘願辭掉輔旦大學的導師工作,甚至推掉一眾外企高薪崗位的邀請,到西蜀蓉城的一家電視機工廠工作?”
王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眼神當中充滿了探尋,同時又帶著幾分鷹眼一般的深邃。
採訪過成千上萬人,王忠早就練就一副火眼金睛,被他這麼盯著,被採訪物件哪怕是說謊,都會露-出很多破綻。
接著,他看到這位輔旦大學培養的天才人物,一臉敬佩,雙眸有光的回答道:“周董事長讓我看到了未來前進的方向,從技術層面的探尋來說,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影象處理、生物認證這些專案最終都需要落實到硬體和系統架構、演算法這些最基礎的技術發展上面。
現在我們用不到,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