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培訓產業(第1/2 頁)
半個月的時間,輕輕鬆鬆賺了幾十倍。
沒有汙染,還不用擔心安全事故。
無怨的八九十年代,香港、臺灣那麼多熱紛紛湧進電影產業。
前世的網際網路大佬們,也紛紛進軍影視產業。
連梁永豐都忍不住心動了,但是他向周餘仔細詢問了這件事後,發現他們做電影產業有兩大劣勢。
首先,現在的香港電影圈,最大的外埠市場是臺灣。
臺灣那邊肯定不會放映他們的電影。
電影還沒拍,他們就比其他公司少了一大塊收益。
其次,現在的香港電影圈是一個院線為王的時代。
院線是稀缺資源,他們必須選擇一條院線合作,否則就算片子拍出來,也沒有地方放映。
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組建的奮鬥電影公司,就賣身給了金公主,才有了新藝城稱霸香港電影十年。
香港現有的邵氏、嘉禾、麗聲(就是後來的金公主)、雙南、安樂等院線,唯一可能跟他們合作的,只有陸資背景的雙南。
這一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跟長城電影公司合作。
長城跟雙南是一家。
跟長城合作,最少也得對半分。
根據梁永豐這段時間的使用經驗,系統就算不是個吃獨食的,也得佔大頭。
這一次的《故鄉的龍舟》,系統上就沒顯示。
而且隨著《故鄉的龍舟》大賣,長城電影公司已經解決了最緊要的資金問題,也未必願意繼續跟他們合作。
當然他們可以自己搞一條院線,周餘就有運營院線的多年經驗。
但是正因為周餘懂行,梁永豐這才知道自己搞一條院線,到底有多難!
人工、租金、裝修、水電、音響裝置加一起,需要數千萬港幣。
一旦建成,就算什麼都不放,每年也需要花費數百萬港幣。
這就是為什麼,之前長城電影公司的每一部片子都要虧錢,還要堅持拍片。
資金只是一個方面,更麻煩的是建影院,對房子的長、寬、高都有特殊要求,一般的房子根本不行。
而且自己搞一條院線,還得有足夠的片子支撐。
此時香港一部新電影上映,放映週期一般是20天。
口碑好,持續有人看,自己還能當家做主的話,可以延期到40天左右。
票房表現不好,可能就是一日遊。
一條院線每年至少要準備20部左右高質量的片子,才能保證院線不開天窗。
聽完周餘的話,梁永豐暫時放棄了開啟電影產業的打算。
他早晚會進入電影產業,但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
除非能像《故鄉的龍舟》一樣,再出現一次瞎貓碰到死耗子的事情!
相比於電影,倒是另外一件事擺著在了梁永豐面前。
隨著《故鄉的龍舟》大賣,永豐精密機械公司和廣東商業地產公司也出名了。
他們的模具和房產訂單都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廣東商業地產公司那邊。
《故鄉的龍舟》同時也宣傳了大陸的改革開放。
之前很多港商甚至都不知道大陸改革開放了,就算偶然聽說,也沒有當回事。
現在想到大陸開廠的港商數量激增,廣東商業地產公司甚至都開始接受預訂了。
梁永豐一方面讓周餘嘗試申請弄幾臺機械過來,另一方面積極擴大規模。
他準備把人員規模擴大一倍,增加到2000人左右。
這個時代僱人的成本倒是不高,每天3塊錢就足以僱傭一個壯勞力。
但是根據梁永豐之前的經驗,給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