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拖延之策(第1/2 頁)
于謙倒吸一口氣冷氣——這些老狐狸!竟是在這裡等著他!
立即出聲反駁道:“不可!郕王已在臨安因賑災一事費了不少精力,若再調離他去廣東布政司,恐怕會使得臨安的賑災一事陷入停滯。”
“臣建議,不如讓其他有能力的將領前往廣東,而郕王則繼續留在臨安,確保賑災工作順利進行。如此一來,既可避免兵力分散,又可確保各地的穩定。”
于謙的提議得到了在場一些大臣的贊同,他們認為于謙的考慮更為周全,能夠兼顧到各地的實際情況。
然而,王文卻面露不悅,扭頭直諫道:“不知於尚書是何居心?賑災一事已快結束,臨安的一帶都已恢復了往日的秩序。而廣東布政司的倭寇之亂卻日益猖獗,若不及時處理,恐怕會蔓延至整個東南沿海。陛下,臣認為,此刻正是調派郕王前往廣東的最佳時機。”
于謙頓時察覺到王文的言辭中隱藏著更深的意圖。他沉聲反駁道:“王大人,賑災雖已見成效,但臨安的百姓仍需關懷。若此時調離郕王,臨安的穩定將受到威脅,而廣東的倭寇之亂也未必能迅速平息。我們應權衡利弊,不可因小失大。”
于謙的話音剛落,朝堂上又是一陣議論。
有大臣附和道:“於尚書所言甚是,臨安的賑災工作尚未完全結束,若此時抽調郕王,恐怕會引起民眾的恐慌。”
王文見狀,自知若不盡快說服眾人,自己的計劃將難以實施。
於是,他提高聲音,試圖壓過其他人的聲音:“諸位大臣,你們難道忘了廣東布政司的重要性嗎?若倭寇之亂蔓延,整個東南沿海都將陷入動盪,那時,我們又如何向天下交代?”
王文的話讓在場的官員們陷入了沉思。
的確,廣東布政司的穩定關係到整個東南的安寧,而郕王的軍事才能是眾人皆知的。于謙見狀,知道必須提出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才能阻止王文的計劃。
“王大人,我理解你的擔憂。但請考慮,若廣東的倭寇之亂真如你所言那般嚴重,為何不派遣其他將領前往支援,而非要調走正在臨安賑災的郕王呢?我們應確保各地的穩定,而非因一時之急而動搖全域性。”
于謙的這番話讓王文一時語塞,狠瞪了他一眼。
朝堂上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煙火氣瀰漫四處。
朱祁鎮不解,這點小事也能吵起來?
無奈開口:“於愛卿,朕覺郕王是不二人選,工部尚書前幾日遞上了奏摺,郕王已在臨安賑災,成效顯著。朕認為,他若能將這份能力用於廣東布政司,定能穩定那裡的局勢。諸位大臣,你們覺得呢?”
于謙無奈地回應:“陛下,臣明白郕王的才幹,但廣東布政司的局勢並非僅僅依靠一位能人就能解決的。倭寇之亂的根源複雜,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強海防、改善民生、整頓吏治等。若只是簡單地調派一位將領,恐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朱祁鎮點了點頭,他意識到自己可能過於急躁了。
“於愛卿,你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陳循這時跳出來插嘴道:“陛下,燃眉之急是穩定廣東布政司的局勢。倭寇之亂已非一日之寒,若不迅速採取行動,恐怕局勢會進一步惡化。臣建議,先出兵穩定局勢再言後續,國庫尚有餘糧,足以支撐此次軍事行動。”
“若是猶豫再三,怕是局勢會更加惡化。”
朱祁鎮也覺得此事不能一拖再拖,一來是廣東布政司的局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倭寇之亂持續不斷,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若不盡快採取有效措施,不僅民生將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可能危及整個大明的海防安全。二來,朝中大臣們對於如何處理廣東布政司的問題意見不一,若再不做出決斷,恐怕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