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第1/3 頁)
第93章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自然三倍有餘,最不濟也是兩倍往上。”
趙高看向蒙毅回答道。
“兩倍往上?安武君你可莫要詐言以欺眾臣。”
蒙毅與趙高對視,道。
他並沒有糾結於趙高曾說是三倍多,現在又改口兩倍往上。
在他想來,就算是兩倍往上也是極不可思議的。
要知道,耕地效率提升兩倍,就足以讓大秦之農業發生巨大的改變。
屆時,不單單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國家稅收增多等這些方面,很多方面都會發生變改。
蒙毅所想無錯,甚至是一語中的。
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勢必造成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
舉個例子,就比如說井田制。
自商朝始,西周臻於完善,實行了幾百年的井田制為何會瓦解?
乃至於,春秋戰國出現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回答這樣的問題,就跟回答歷史考試中最後一道大題一樣。
歷史考試的最後一題,大都是問什麼什麼事件的根本原因。
而回答根本原因,就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面著手。
有道是:一切根本的,都是經濟的。
春秋戰國的出現是如此,井田制的瓦解亦是如此。
井田制為何會瓦解?
首先要弄清楚何為井田制?
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
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
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
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
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
所有庶民一同耕種公田,只有將公田先耕種完,才能忙活私田。
知道了何為井田制,那這樣的井田制又是因何瓦解的呢?
只因當時的生產力不高,生產工具更是低下。
百姓耕田都是用人力與木犁。
效率如此之低的耕作方式,百姓的精力便是全部放在公田與私田上,都顯得不夠。
需要從白天一直耕作至天暗,才可完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來都不是美好的田園生活。
那是從天微涼一直幹到天色暗的辛苦勞作。
日出到日落,一般都為十四個小時。
夏天甚至能有十八個小時。
冬天倒是短些,不到十個小時。
而男子大都天剛亮就去田裡耕作。
中午的時候也不回家,由妻子帶著飯食過來,就在田埂上吃完,休息片刻,然後繼續耕作。
一直到天色昏暗方才回家。
而如此強度的耕作,在交完賦稅後,也只夠一家餬口罷了。
然而,到了春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百姓在耕作完公田和私田後,甚至還有餘力去開墾不屬於“井田”的荒地。
要知道,“井田”是需要交稅的。
周王室將土地分封給諸侯。
諸侯在奴使庶民耕種。
庶民耕種完,,諸侯受到糧食後,交稅於周王室。
可這僅限於“井田”,而對於那些荒地則無需交稅。
畢竟,誰也沒有想到,原本公田和私田就已經讓庶民疲於耕作了,哪曾想庶民還會有精力開墾荒地。
周王室自然也想收荒地的稅,但那些諸侯肯定不願意。
於是,由於生產工具的變革,鐵犁牛耕的出現,荒地不斷被開墾,生產力不斷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