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重整旗鼓(第1/3 頁)
時隔二百五十年,常洛又要重新設立宰相,在朝野內外引發了軒然大波。
常洛召孫承宗到文華殿覲見,開門見山說道:
\"先生百官之首,士林領袖,道德文章享譽海內外,本朝第一任宰相,還得先生做。\"
孫承宗雖然不久剛捱了一通批,但是該打太極的時候還是照打不誤,他說道:
\"陛下有命,臣本不敢辭。但太祖定下的體制,是子孫後代永不許設丞相。臣實在左右為難。\"
常洛毫不客氣說道:\"孫先生不要總是拿太祖當擋箭牌,太祖雖然聖明,卻也管不了三百年後的事。\"
\"朕意已決,改組內閣,重設中書省。\"
\"以先生為中書省左丞相總攬全域性,居中排程。\"
\"以袁先生為右丞相,負責中書省日常事務。\"
\"以徐光啟主管外藩及西洋事務,對接由禮部。\"
\"以洪承疇主管九邊及腹裡軍事,對接兵部。\"
\"以溫體仁主管財賦傜役事務,對接戶部。\"
\"以周延儒主管農工商事務,以楊嗣昌主管漕運驛站,對接工部。\"
孫承宗怔怔地聽著,簡直應接不暇,問道:\"刑部呢,沒人管嗎?\"
常洛說道:\"內閣改組為中書省之後,主管兩京十三省的政務。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改組為御史臺,負責偵辦、審理、監察官民擾亂綱紀事。在中書省、御使臺之外,再重設樞密院,以熊廷弼為樞密使,負責戰時指揮、排程。\"
孫承宗這才意識到,皇帝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一個通盤考慮,準備著大幹一場了。
如果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都能夠如願設定,並且各司其職,那麼此前種種政出多門、責權不清、推諉扯皮的事就能大大減少,國家氣象必定為之一新。
當年太祖耗費近二十年時間,步步為營,廢中書省,廢丞相,拆分五軍都督府,廣六部,為了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不惜製造胡惟庸李善長黨案,殺得人頭滾滾。
時隔二百五十年之後,皇帝卻又重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會不會重蹈當年大殺功臣的一幕?
孫承宗熟知國朝典故,深知權力之爭的血腥殘酷,不能不心有餘悸,臉上不由自主露出猶豫不決的神色。
常洛看透了孫承宗的心思,說道:\"天下的事太繁雜了,大小事務皆由朕一人裁決是根本行不通的。\"
\"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重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就是為了廣用人才,使各種政務及軍國大事快速決策,快速執行。\"
\"國家自有章程制度在,卿等儘管放心大膽地做事,絕不會出現動輒得咎的情形。\"
孫承宗回到文淵閣,向徐光啟、溫體仁、周延儒、洪承疇傳達了皇帝的旨意。
被皇權壓制得太久了,這些朝廷重臣在面對唾手可得的權力時,最先的反應竟然是害怕。
從古至今皇帝總是恨手中掌握的權力太少,像這樣主動分權,還真是破天荒頭一回。
徐光啟說道:\"孫閣老,如此一來,我等做事的分寸在哪裡?會不會一不小心就逾越了界線?\"
孫承宗苦笑道:\"陛下所思所想天馬行空,不是我等能琢磨明白的。我也不敢推辭,怕又惹來一頓痛批。\"
溫體仁、周延儒、洪承疇畢竟年輕,更多的卻是躍躍欲試。
常洛雷厲風行,三天之內下了九道諭旨,命孫承宗、徐光啟等遍查秦漢隋唐兩宋舊制,著手籌備內閣改組為中書省的事宜。
整整七八天的時間,孫承宗、徐光啟、溫體仁、周延儒、洪承疇都吃住在文淵閣後面的院子裡,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