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天津市—柴姓、蔣姓、傅姓(第1/3 頁)
柴姓
- 起源:
- 出自姜姓:柴姓源於炎帝的姜姓,是齊文公世孫高柴的後裔。據《通志》載,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是孔子的弟子,其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後周周太祖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這是柴姓的主要起源之一,也是柴姓被認為較為正統的淵源。
- 源於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東漢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在歷史上被稱作“阿柴虜”“貲虜”。在東漢桓帝時期,該部落相對獨立存在了很長時間。後來,吐谷渾部利用軍事力量吞併和融合了周邊的氐、羌等部落,統治了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到南北朝時期,吐谷渾部逐漸改用漢語、漢字,並與北魏及南朝諸國有密切交往。唐末五代時期,吐谷渾部支離分散,部族人等散處於中原各地,相對集中於燕雲地區。在文化上融合於漢族的原吐谷渾部族人中,有取漢史故稱為文化上漢化姓氏者,稱阿柴氏、阿貲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柴氏、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華北柴氏。
- 源於蒙古族漢化改姓:其一,蒙古族柴爾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開國功臣阿剌忽失所屬的吉惕忽裡部,柴爾吉惕氏是吉惕忽裡部的一個分支,以部為姓。明朝中葉以後,明朝賜降明有功的蒙古人柴爾吉惕氏以原部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改漢字姓為柴氏;其二,蒙古族海鳩特氏,在元朝末期有改漢字姓為柴氏者;其三,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為回鶻民族,後歸附於成吉思汗,漢字義為“遵從聖者”,後多改漢字姓為柴氏。
- 源於滿族漢化改姓: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賽密哷氏,亦稱塞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白號姓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 saimirehala,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世居薩哈爾察、齊齊哈爾、長白山區和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改漢字姓為柴氏、賽氏等。隨後達斡爾人中也出現柴姓。
- 變遷:
-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柴姓不斷繁衍遷徙。柴姓早期主要活動在河南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秦漢之際,柴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到了東漢末年,又有一支柴姓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在山東廣饒的柴姓繁衍得較為旺盛,因此柴姓世代有以“平陽”為郡望的習俗。
- 唐初,社會較為穩定,人口流動增加,柴姓也隨著這一趨勢有所遷徙。陳元光入閩開漳時,有柴姓將佐隨往。此後,柴姓在福建等地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柴姓的遷徙也更加頻繁。一些柴姓族人可能為了躲避戰亂,遷往相對較為安定的地區。
- 宋元明時期,柴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地區遷移,逐漸形成了以蘇浙和湘桂為中心的兩塊聚集區。
- 在天津的分佈:
- 天津北辰區有柴樓村。傳說明永樂年初,有柴、吳兩姓先民持龍票圈地,柴姓在村北運河堤旁建樓名柴家樓。後來又有趙、李、侯、孫、張等姓氏遷入,形成多姓聚居村莊。除了北辰區的柴樓村,在天津其他地區也有柴姓人口分佈,但具體的分佈情況可能因缺乏詳細的統計資料而不太明確。在津南區有柴辛莊村,明末有邢姓人家在此居住,後山東柴姓遷此,以柴、邢兩姓取名柴邢莊,後來因諧音逐漸改稱柴辛莊。
蔣姓
- 起源:
- 源於姬姓:這是蔣姓最主要的起源。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今河南省淮濱縣),是周朝的一個小國。蔣國被滅後,姬伯齡的後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蔣氏族人大多尊奉蔣伯齡為得姓始祖。
-